其實關于學習英語,多次有人會提到閱讀速度慢,聽力反應要花好一會時間諸此之類,都是因為一個關鍵的問題:英語思維能力(英語思維習慣)。
為什么需要英語思維習慣?
日常學習中也常看到同學們在“讀,寫”的時候習慣先翻譯成中文在理解,“聽,說”習慣心里先想一遍中文在翻譯成英文,在此我申明三遍:堅決不要在心里翻譯。堅決不要在心里翻譯。堅決不要在心里翻譯。其實這樣學習英語不僅會讓英語進步進入“慢車道”,還會造成兩大弊病:A,速度慢。如果每次讀一篇文章,口頭交流一下,都需要在心中打一遍中文腹稿,顯然會慢了至少一倍的時間去理解和表達。所以,只有抹去這個多余的“拐杖”,才能讓我們更加有效地去學習。B,阻礙地道的表達。英語和中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領域,用中文翻譯過來的英語也只是“Chinglish(中式英語)”。所以習慣于英語思維,用英語積累,才能學到最地道的表達。
補充一點:英語思維和中文思維并不沖突,可和諧共處。
如何建立英語思維?
①記單詞時,丟掉中文“拐杖”
大部分同學在記單詞的時候,習慣于“Dog,狗,Dog,狗”,其實這樣不就是又一次拿中文做“中介”了嗎?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大可更直接些,比如在記“apple”的時候(我們假如這是一個全新的,未接觸過的單詞),腦海里應該想到的是蘋果的圖像,而不是拿中文的“蘋果”來記憶。又比如,動詞“knock(敲)”可以想象敲門的畫面。
②堅持浸泡在“全英文環境”
英語思維的建立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記得有人曾比喻過,英語思維的建立就像在一幅舊畫上在畫一幅新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則需要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來建立它。這次提及,是希望大家不要太急于求成,大家都費時間的!所以也別沮喪。
全英文環境的要求是,中間不能出現任何的中文,而且每次浸泡的時間至少要1-2個小時。不止如此,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幾個月)中途出現中文會打斷英語思維建立,而時間太短又不足以建立。剛好現在的時間差不多大家都放寒假了,建議在這個時間段堅持下來,在家營造這樣的環境還是比較理想的。
③習慣使用英-英詞典
不用多說,大家肯定一下想到日常中我們使用的字典了吧,多數都是中英詞典。實際上,這樣查閱我們照樣運用到了中文做“中介”,而且這些中文還擠占了英語思維的位置。但若是運用英-英詞典,好處還是很多的。第一,利于保持純英語環境,丟掉中文拐杖;第二,查生詞的解釋時,還能學到地道的表達和一些文化知識。
如果有些朋友的水平還不足以理解英-英解釋,那就先使用中英詞典,但一旦有能力了,不要貪圖這點小便利,使用英-英詞典吧。英英解釋其實很好玩的,它是從本質上解釋單詞,還有使用范圍的提及。推薦的是《朗文當代英語詞典》,搜索最新版本就好。
——讀《哈佛女孩劉亦婷》總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