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是個道士,民間的兼職道士。一次聊天中說道,道士都很小氣的,只管自己修行。很多殺命拳頭(核心技術)是不肯拿出來的。就是升天的雞犬也是他們自己家的雞犬。
道教的祖宗是老子,雖然兩者也有很大差別,但小氣程度卻差不多。老子聞道之后,不知從那里弄了頭牛,騎著想出涵谷關西去,估計是想隱居修長生去了。還是涵谷關的守關警長關尹,以不準出關為要挾,強行要求老子留下文字學說,于是我們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治大國若烹小鮮。國家大了,就最好不去管它,如同煮魚,少翻動。當然這還不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然后,老子出涵谷關西去,沒帶上我們,也不再管我們了。
然而儒教就不同了,他們以為民請命、治理國家為已任??鬃右螄教煜拢寮襾喪ッ献臃Q之為浩然正氣。
奉老子為祖宗的道教的LOGO是儒家經典《易經》里的八卦。其實儒道兩家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是相同的,老子還做過孔子的先生。講的都是變易,說的都是物極必反。
但對世界相同的認知為什么會產生兩種很是相左的治世態(tài)度,以及衍變出的兩種很是相左的處世之道(逍遙自在與克已成仁)?孰是孰非,誰對誰錯?
然而很詭異的事是:當社會發(fā)展到明清兩朝時,孔子的平天下與老子的小國寡民在中國大陸同時得實現。一邊是中央高度集權的泱泱大國,一邊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一個個不大的自然村落過著極少與外界交流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不如讓我們來看看孔老夫子的經典《論語》,用解剖麻雀的辦法,試著以《論語》第一篇“學而篇”的16章來看看孔老夫子的《論語》說了些什么,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想干什么?
說明:在簡書看了不少解說《論語》的文章,很是受益,又有一叫弘丹的作者發(fā)起一個21天學《論語》活動,雖不能參與其中,也試著寫些文字響應一二,想從一個不太大眾的角度試著來理解《論語》,理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