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8? ? 星期五
? ? ? ? 門人有言,邵瑞峰論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灑掃應對之說。
? ? ? 先生曰:“灑掃應對,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灑掃應對,就是致他這一點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長者,此亦是他良知處,故雖嬉戲中,見了先生長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師長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 ? ? ? 又曰:“我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功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費力。如此‘格物’,雖賣柴人亦是做得,雖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 ? ? ? 王陽明把“格物”看成“意”之落實,也就是“良知”的落實。從而“格物”在朱熹的外向性求物之理的知識追求行動變成了陽明的日用常行中的內向性道德向外實現過程。
? ? ? 在陽明看來,“格物”是道德踐履的實際行動,是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平凡之事,而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學問,無論是童子還是圣人,不管是樵夫還是公卿大夫以至天子,都是一樣。
? ? 這就把人從“圣人”權威崇拜的神秘世界里解放了出來,又在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里建立起完滿的道德性。這就既將道德性作為理想人格的唯一本質,又使理想人格成為百姓日用中可以實現的思想飛躍,從而使有限的生命同無限的追求、平凡的事業與偉大的人格跨越了往昔(如在程朱理學那里)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實現了統一。
? ? ? ? 陽明先生用這段話告訴我們, 人人都可以格物致知。
? ? ? ? ? 不管你是小孩、成年人,還是老人,也不管你是農民、工人,還是商人,更不管你是天子,還是乞丐,都可以格物致知。
? ? ? ? 在格物致知面前,人人平等,差別僅在于你是否用功,用了多少功而已。
? ? ?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人欲、存天理,這就是格物致知,我們在每件事情上格物,就能致這件事情的良知。這樣我們就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能做得盡善完美。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夠做成很多的事情,只要我們想做,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情。
? ? ? ? 有的人,雖然出身卑微,但是通過不斷格物致知,使自己成了有用之人,成了棟梁之材。劉徹的丞相公孫弘年輕時曾經在海邊放豬,年紀很大了,才得到重用。朱買臣年輕時也很貧窮,但他自得其樂,妻子因為貧窮離他而去,后來朱買臣當了大官。這兩個例子說明,一個人無論多么卑微,多么不順,多么坎坷,都不能放棄志向,都要格物致知,這樣就能夠鍛煉自己,能夠成就自己,能夠脫穎而出。
? ? ? ? 所以,能夠格物致知,一個奴隸也可以成為丞相,一個奴隸也可以成為大將軍,一個亭長也能夠成為天子。
? ? ? ? 一個人能夠格物致知,就能心想事成,夢想成真。
? ? ? ? 人人都可以格物致知,而且人人都做得到。小孩子做得到,成年人也做得到。賣柴的人做得到,公卿大夫天子也做得到。
? ? ? ? 只是每個人的格物致知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格物知,就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格物致知,因為不同的人所面對的物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不同時期所面對的物也是不一樣的。
? ? ? ? 所以,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格物致知,把握了一 刻就把握了永恒,把握了現在就把握了未來。
? ? ? ? 所以,每時每刻每事,都格物致知,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機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