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對方,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拼湊,所以到最后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了。
——《我叫金三順》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只是心又飄到了哪里,就連自己看也看不清/我想我不僅僅是失去你”
——阿桑《葉子》
1
小A點開企鵝,登錄QQ,群申請的提示信息足足響了三秒,超過99+的信息的群個數超過10個。自開春以來,小A就減少了上QQ的頻率,間隔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十天。小A用指尖一個接著一個地消去未讀信息的數字,突然看見隱藏在群信息內的自己愛慕的同學B發來的消息:“在嗎?”小A趕緊回復:“在呢,前些天沒上線,有什么事嗎?”
在Q上找不到小A的情況是鮮有的,以前找她幾乎是隨找隨回應。恰逢期末考試季,小A即擔心同學B是通知重要事情或者注意事項,又擔心是不是想約她而自己錯過了一次機會,心里懊惱著,再也不敢退出QQ。傍晚,B同學回的一句“現在沒事了”,越發引起小A的好奇。在小A的多次要求下,B同學如實回答:“幾天前的事了,我自己都忘了具體是什么事情了。”
小A盯著屏幕發呆——信息總是有時效性的,有保質期的。有些較長,能維持幾年、幾十年;有些則很短,只能維持幾分鐘,甚至短短幾秒。
何況,所謂即時通訊軟件,如果不及時回應。也就失去了軟件原本具有的價值了。
過期的陪伴,別怪對方的轉身離去。
2
米C十分鐘內第三次點開了與明D的聊天窗口,最后一條信息的接收時間恰巧顯示為一個月前的今天。米C看著最后那個迷之抱抱的表情,以及久久不出現的下文內容,猶豫著要不要假裝發錯信息地發一條“病已痊愈,明天可以約”的內容。但轉而她笑了,臥病在床的時日里,不見他蹤影,又何必現在去破壞別人平靜的生活。如果前些時日,哪怕能有一句來自于他的關心與問候,也不會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
人在脆弱的時候,最渴望的是來自于愛人的陪伴、關心和鼓勵。雖然明D并不是我的愛人,米C自嘲著。兩個人不過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狀態,這也是米C在需要他時,無法義正言辭地要求他的出現和陪伴的原因。
既然脆弱的時刻已經度過了,哪還用得著對方的再次出現。
米C長按了列表中和明D的聊天,選擇了“刪除”。
3
蘭E接到奶奶去世的噩耗時正準備和男友約會。她哭著中斷了約會趕回家里,只見著躺在冰棺里奶奶的遺體。哭成淚人的蘭E,幾天后緩過來說,仿佛是奶奶的指引,她終于明白了和男友的不適合。
她說,幾天里,她跪拜,招待客人,通宵守夜,未曾從男友那里得到一句關心。夜過三更,收到的關心來自于她的基友和閨蜜,好像男友事先已經決定好了,待她離開,重獲自由地趕緊去玩樂,別提說關心和安慰的話,連蘭E守夜的事也不聞不問。
蘭E擦著眼角說,是奶奶的事讓我明白了“共苦”的重要性。而有些人,不具備“共苦”的功能。
而當蘭E又回來,他卻又變回那個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關心她的人。蘭E笑了笑,把他打發了出去。
不能共苦,何來同甘。
4
田M先生第一次帶任N小姐出現在我們眼前時,任N小姐的臉上掛著安靜的微笑,其他所有人相互交換了眼色,深知這安靜坐在角落里的女子并不是田M喜歡的類型,所以當她提出出去透透氣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擠去了田M的身邊,齊聲問起這段故事的發生經過。他一改以往的灑脫,一臉的平靜和嚴肅,溫柔說道,在我面臨公司即將破產的巨大壓力的時候,是她在我身邊用笑容感化著我,陪著我找投資方、研究轉型策略,告訴我即便天塌下來了,生活也照樣可以過,而且可以過得不錯。
“我很感謝她在我最痛苦最壓抑的時候的一次次陪伴,每次會議出來時來自她的一個微笑,每次出差歸來時來自她的一句’辛苦了’,每次她陪我通宵研究方案的夜晚……都筑建了夯實的感情基礎。我想與這個在我最苦的時候愿意陪我的女人走到最后。”
包廂里響起了一陣掌聲。被淹沒在掌聲中的田M的眼睛,堅定地望向未來的方向。
5
他喜歡她,也知道她對他挺有好感,但是不知道她為何總是對他忽冷忽熱,看多了曖昧的小故事,但卻認定她對他不是故意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后還無法定奪搞出來的曖昧。倆人就保持著每天的行程匯報,過了一天又一天。
有一天,她給他發信息說,母親病重,她得請假一段時間去醫院悉心照顧母親。他回,哦。那之后他沒有收到過她的信息,猜想著她的忙碌,便從沒主動給她發過信息。就這樣過了三個月,突然從同事口中聽到她辭職的消息。
他給她打電話,為何辭職的事不先給我說一下。她沉默半響,回他,從前有一個人溺水了,他想對自己的同伴求救,可是他的同伴被飛過來的蝴蝶群迷住而忘記了他的存在,他掙扎著最后溺水死亡了。說完,他只聽見電話里傳來的“嘟嘟”聲。
很多時候,我們不過于靠近某一個人,是因為如果離ta太近,世界就只剩下ta,而ta卻給不了足夠的安全感。就像他沒給出的陪伴和關心,最終扼殺了她舉棋不定、欲進又止的愛情。
6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平常的我們,表面上或許是無比的堅強,像是披著刀槍不入的盔甲,行走于這個世界。可每個人的內心總會有那么一處柔軟的地方,會因某些事的發生而急劇擴大,甚至在某些時刻會吞噬掉我們的理智,趕走積攢起來的能量。彼時,整個世界黑壓壓一片,摧殘著我們的身心,煎熬著我們的意志,我們變得脆弱,變得矯情,變得不堪一擊。我們渴望來自外界的某種力量伸出手將我們從黑暗里拉出來,渴望著黑暗上方那溫暖奪目的光明。有時,是靠自己的左手拉起右手,重新站立,這通常需要時間成本;有時,必須借助他人的陪伴和鼓勵。而其中,在我們心里所占分量越重的人,ta對我們的影響也越重。
行動是由自身發出的,可是引導行動的產生因素多數時候卻并非來自于自己。“要忘掉一份感情,最好的方法是時間和新歡;如果還不能忘記,那就是時間不夠長,新歡不夠好。”在這句耳熟能詳的句子里,“忘記”這件動作或者這種狀態的達成的主體是我們,可是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借助外力——時間或者新歡。
而同樣的,為度過脆弱的時間,我們同樣需要借助外物或者外人。頹廢久了,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重新振作——靠的是時間;別人的陪伴、激勵和關心,讓你重拾信心,不再灰心喪氣——靠的是他人。鮮有人在面對親人去世時不難過不頹廢一段時間,而是依舊嘻嘻哈哈笑顏如初;鮮有人在失戀的時候不心情低落,不痛哭一場或者大醉一場。大部分時候,這兩個因素是同時起作用。僅有來自他人的關心和陪伴,并不能立竿見影地消除困境,但這能縮短恢復的時長。難過、脆弱的時候沒有他人的陪伴和關心,特別容易一根筋,而久久陷入一種悲傷的境地,嚴重的,慢慢演變成抑郁癥。
所以,不要在重要的人脆弱的時候吝嗇自己的關心,可能你的一句簡短的問候,就能讓ta感受到你的陪伴,化解ta心里淤積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