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農村,是世紀之初,我剛滿十歲,兩個哥哥,一個還在打工,一個考上大學。家里欠債累累,但多少有些盼頭。
二十年前的農村,我家已經告別了舊房,住進了磚瓦房,電視也從黑白變成了彩色的。雖然只有堂屋是新房;雖然院落還是黃土夯實;雖然角落還存欄雞鴨鵝,氣味熏陶;雖然院子里移栽過來的葡萄樹,散發著被鳥兒啄食過后的陣陣酸臭味;雖然傾盆大雨過后,院子里會變成汪洋大海,出墻的水溝也市場被堵……但總好過十年前了。
二十年前的農村,雖然門外道路還是土路;雖然街道兩邊堆滿了玉米秸稈;雖然隔壁家的槐樹枝伸出墻外好幾米了還無人顧及;雖然成行的房舍還參差不齊;雖然墻頭的鉚釘上拴著的電線還雜亂無章;雖然掛滿墻頭的電表盒子像一個個的勛章……但總好過十年前了。
二十年前的農村,人們不會為大氣污染憂慮,農村見天是藍天白云;二十年前的農村,樹木是綠的,草叢是綠的,田野是綠的,遠山是綠的,甚至河溝都是綠的;二十年前的農村,人們還步行去耕作,人工來收割,田間地頭唱著歌,聊著家長里短,早晨走時捎著飯食,中午餓時就近找個陰涼,席地而坐,田間地頭,賞著美景,吃著農家飯,這是現在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二十年前的農村,人們沒那么復雜,東家人手不夠了去幫幫忙,西家眼看要下雨了莊稼還沒收完就去幫幫忙,鄰里簡單和睦,日子清苦幸?!?/p>
二十年前的農村,人們的穿戴剛開始講究,嘗試新穎,頭頂時髦發型,尤其過年,走街串巷,顯擺顯擺。流行的話不是“吃了嗎”“喝了嗎”,而是“在哪兒?”“城市熱鬧不?”“坐過火車、飛機沒?”。二十年前的農村,人們還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思想還在自家的田間地頭,屋里屋外,沒出五服的親戚去世了,趕緊忙活忙活;西頭老姑家的二閨女家的大小子結婚了,送點啥。二十年前的農村,吃喝不講究攀比,因為每家都過得差不多……
二十年前的農村,我十歲,還沒坐過火車,最遠到過縣里。我們那一代還做著發奮讀書,走進城里的美夢。我們走進了新學校上課,教室里安上了爐子,見識了第一次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聆聽了別樣生動的地理課。同學們開始交頭接耳,訴說著稚嫩的愿想。學校東側的溝還沒填完,上流流過的灌溉的水還途徑操場,村里老大爺養的豬還時不時的沖進學校找吃的……
二十年前的農村,雖然我們過得還很艱難,但人們開始有了盼頭。
人們向往城市生活的意愿更強烈了;人們拼命掙錢的動力更足了;人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多元了;人們討論的話題更廣了……
人們開始規劃孩子的未來,規劃家庭的未來,規劃國家的未來;本來不屬于自己的事情也變得關心了,雖然田間地頭的糧食還是寶貝,但是愿意走出大山,到外面看看世界了;喧鬧的火車站也不光屬于城里人了,扛在肩頭的行李包攢動在站臺上的背影也越來越多了。
話說回到我的家,開始規劃四周房屋的改建了,家里的老大也說上媳婦了,家里的老二也走出農村,去北京上大學了,還有個十歲的老三,也開始喜歡余秋雨《文化苦旅》這樣的文學作品了……
二十年過得真快,二十年又好像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