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是藉秋風
開頭
前一段時間讀到凱文?凱利的新書《必然》,對書中預言可能存在于人類之外的“心智”的印象非常深刻。
細思極恐,宇宙呈現之神秘,尺度之大,時間之廣,人類的“心智”絕非宇宙中獨一無二。本文嘗試對凱文?凱利提出的26種非人類心智做一探討。
首先簡要介紹《必然》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
凱文·凱利(Kevin Kelly,人們簡稱為 KK,下文中我也將其簡稱為KK),《連線》雜志創始主編,也曾做過《全球概覽》雜志的編輯和出版人,曾發起了第一屆黑客大會。其1994年《失控》一書中許多預言,到今天很多都已經變成了現實。KK被看作是“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預言家等等,每出一書,必然橫掃全球,成為引領當今互聯網時代的精神領袖。
1
先從看得見摸得著的google和人工智能聊起。
Google每天處理121億次的查詢其實是一種深度學習型人工智能。Google其實不是在做搜索而是在做人工智能,這也是google的創始人拉里佩奇曾經說到過的。再過不到十年google將擁有一款無人匹敵的人工智能產品。
Google做搜索起家有兩大作用:第一是建立數據庫,第二是訓練深度學習。
2
人工智能喊了很多年了,大的突破就在最近,為什么?
三大原因:廉價的并行計算是第一大原因,人大腦的思考是一種高度并行化的過程,甚至是一種深度并行化的過程。十多年前,人們發現了一種東西,叫做圖形處理器GPU,這種芯片可以用到并行運行神經網絡上。
數據挖掘,或者說大數據是第二大原因。每種智能都需要訓練,人腦需要看過很多實例才能區分貓和狗,與人對弈的計算機經過訓練過多次之后才能有較好的表現。全世界海量數據的搜集為人工智能提供了條件。吳恩達說:“建設人工智能就像建造一艘火箭飛船,需要一個巨大的引擎和許多燃料,飛船的引擎是各種學習型算法,而燃料是我們提供給這這些算法大量的數據”。
毫無疑問,第三大原因是我們有了更好的算法。最關鍵的是如何將神經網絡組織成疊層,做一件事情需要數量巨大的節點,每一個節點產生的結果供周圍的使用。2006年“深度學習”的東西被發明出來,主要是對上面提到的各層進行優化,從而加快層疊時的學習速度。當下耳熟能詳的IBM的沃森、google的搜索引擎、facebook均采用了深度學習的代碼。
3
上面作為一個熱身,下面逐漸進入正題。
人類思維并不通用,僅僅是思維的一種。今天,不斷涌現的“人工智能”思維方式與人類的不同,他們完成諸如下象棋、開車、描述一張照片內容等就與人類的思維不同。盡管有些人類思維的特點是通用的,但是很可能存在和我們的演化結果大不相同的某種心智種類。
這就啟發我們思考“心智”到底如何分類,如何想象非人類的“心智”?有兩個著名的人物,一個是物理學家霍金,另外一個是發明家馬斯克已經對人類試圖接觸不同“心智”表示了擔憂。
問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在外太空發現了智能的生物,如何衡量其智能水平?回答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就是我們要專門研究“心智”,對“心智”的定義、分類、特征要了然于心。
在書中,KK列出了26種非人類“心智”。在下面的討論中,我給出關于每一種“心智”我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1.一種心智與人類相像,只是反應更快。
這種最容易想到的人工智能。與人相像,但是不同,正如前面所說。目前的人工智能是地球上工業化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最初被用來在一定的領域替代人類進行工業生產,特別是在惡劣條件和極端調價下的情況。當初制造它的目的就是更快、更強、更穩定的代替人類做事。最初是依賴于編程,再后來的深度學習,目前看來產生真正智能有著不小的可能性。
2.一種心智,只要基于大容量存貯和記憶,有些愚鈍但是信息面廣博。
這僅僅是作為與別的心智相配合的一種配件,智能雖然需要存貯和記憶,但是,只是僅僅基于存貯和記憶不能產生智能,正如硬盤再大也只能是硬盤。
3.一種全球化的心智,有著數量眾多但是各自做著單調工作的智能體構成。
兩種情況。
第一、目前地球上最可能先實現的新型心智之一。越來越多智能機器,像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IBM的“沃森”機器人、facebook的智能方案、“百度大腦”等接入互聯網,這種心智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某一時刻閃亮登場,比如庫茨韋爾說的“奇點”時刻。
第二、完全不是地球上的方案,是由別的星球上許多有或者無“自我意識”的個體組成,我們只能想象到一個蛛絲馬跡。這種個體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連接協議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其中的個體有自我意識或者無都可以。
4.一種蜂巢型心智,由許多十分聰明的心智組成,但是自己意識不到。
一個很有潛力的選手就是維基百科,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不過目前影響力還沒有被完全發掘出來,隨著事情的發展,“不可能的事”也能夠做到。
5.一種博格型的心智,組成他的許多聰明心智意識到他們構成了一個整體。
介紹一下博格(Borg)。
這是《星際迷航》中虛構的一個宇宙種族,是半有機物半機械的生化人,博格人的生存不需要食物、水甚至空氣。
博格個體通過復雜的子空間通訊網絡相互連接,形成博格集合體(Borg collective)。在博格集合體中,博格個體沒有自我意識。博格人的社會系統由“博格集合體”組成,由一個程序對整個集合體進行控制。因此在戰略上顯示出高度的智慧與適應能力。總的控制程序安裝在一個獨特的博格個體上,也是集合體內唯一一個與其他個體不同并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
博格人不能繁殖,同化是他們維持種族存續的唯一方式。經過同化的個體會被安裝上博格的機械組件,并安裝上不可移除的子空間通信設備,從而完全加入博格集合體。同化是博格人唯一獲取知識與技術的方式。博格人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同化一切可以遇到的種族,使自己的種族達到最完美。
6.一種心智被專門訓練用來加強指定的人類個體,但是對其他人完全無效。
兩種情況:
人工智能配合人,用來彌補或者加強某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者訓練某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技能。
人與人工智能,或者與某種生物體融合,像阿凡達中想象的,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直接物理硬件的連接,或者身體上的直接連接,使人類的大腦變為超級大腦。
7.一種心智能夠設想但不能制造比自身更強大的心智。
悲觀一點,這種心智有可能就是人類自身。當然也有能是比人類稍微低等一點的心智。
8.一種心智,能夠制造比自己更強大的心智,由于自我意識不足,無法設想自己制造的心智。
一般來說在歪打正著的情況下,制造出來的應該比制造主體更弱才對,但是制造出更強的,也并非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宇宙深處某種智慧高度發達的生物在實驗室里一不小心制造出了另外的心智,因為沒有意識到,所以造出來了還不知道。
毫無疑問,這里面的制造主體應該不是人類,因為人類很早以前就在設想了。但是,一不小心被造出來的那種心智有可能是人類。
9.一種心智能夠制造比自身更強大的心智。
兩種情況。
第一、如第八條所述。
第二、一種心智能夠制造比自身更強大的心智,并且這種被制造出來的心智是制造前設想的。
比這兩種情況更加有可能的情況是:制造出比自己心智弱的情況,這個也更現實。能造出超出本心智的心智當然牛,但是,即使能造出比本心智弱的心智,在宇宙中都非等閑之輩。用人類的話講,都是屬于“造物主”、“上帝”級別的。
10.一種心智能夠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心智,而被創造出的心智能繼續這么做。
這個基本上只有“上帝”能這么做。完全超出了目前人類的想象。
11.一種心智擁有自身源代碼的訪問通道,因此,可以修改自己的進程。
人類是一個很好的備選項。“基因工程”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前進了。人類的基因工程將不同來源的基因按預先設計的藍圖,在體外構建雜種DNA分子,然后導入活細胞,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生產新產品。
再講的通俗一點,按照人類的需要把這種生物的這個“基因”與那種生物的那個“基因”重新“施工”,“組裝”成新的基因組合,創造出新的生物。當然這是在蛋白質表達層面,但是在心智層面到底有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目前還不知道,但我覺得人類的智慧應該可以做到。
12.一種心智邏輯能力超強并且沒有感情。
IBM計算機“沃森”和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已經接近這個特征了。
感情,即“喜怒哀樂”。對于機器來說,“沒有感情”是天經地義的。當然,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有自我意識。這個可能是被人類首先造出來的“心智”的典型特征。
13.一種心智能解決普遍問題,但是沒有自我意識。
這個也可能是被人類首先造出來的“心智”的典型特征。當然解決特定的問題不難,能解決普遍問題就難了。
14.一種心智具有自我意識,但是不能解決普遍問題。
這種情況與人類何其相似,不作詳細討論。當然還有別的心智也是這樣。
15.一種心智成長期很長,并且在他成熟之前需要一個保護者。
這也類似人類,看一下人類族群進化歷史和人類出生時的弱小,你很快就明白了。
16.一種很緩慢的心智,覆蓋了很長的物理距離,因為在快速的心智看來,他是“隱形”的。
我想到了“蓋亞假說”。這里略作介紹。
1961年,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蓋亞假說”。詹姆斯·洛夫洛克說過:“地球是活著的!”
蓋亞假說的核心思想是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生物與地球由負反饋環連接一起共同進化,這里所謂“生命”,是指在行星的尺度進行的一種新陳代謝,能夠進行能量與物質交流并使之內部維護穩定的體系,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須知地球已經歷了46億年,而人類從出現到消失,在地球歷史上也許不過是白駒過隙的一瞬間。
另外,在宇宙深處很可能存在“大尺度”的心智,宇宙的某一區域有可能是在某種心智統領下而演化的。
還有一種或許是最有可能的極端情況:宇宙就是一個“心智”,當然這里很容易被理解成“上帝”類似物。其實,絕無半點可能,“上帝”是人類按照自己的“孤陋寡聞”和“私欲”創造出來的。如果在宇宙的尺度上存在“心智”,那么這種心智有可能人類永遠都理解不了。
17.一種心智能夠多次克隆自己。
其實人類目前已經有能力做這個了,只是倫理、道德、法律所限,短期內應該不會實現。
如果宇宙深處某個其他物種也有能力做這個,會不會也會受限于他們的倫理、道德、法律,不能做呢?假如真是這樣,那么智慧的演化在倫理、道德和法律方面就有如KK講的某種“必然”性。
18.一種心智能夠克隆自己,并且與克隆體組成一個整體。
對于人類來說,“克隆”這件事并不是太難的事情,難的是“組成一個整體”。
如阿凡達中所展示的,兩個個體要想成為一個整體,必須要肢體上的直接連接:傳輸感情、傳輸感覺、傳輸智慧。要達到這一點,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一種心智能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外的平臺從而保持“永生”。
要達成這一目的,最起碼,要保存一個“心智”全部的記憶。據悉,人類已經開始研究如何把個體的記憶下載并存儲。承載心智的載體,不管是有機的還是無機的,都不是核心,真正重要的是“心智”二字。
但是這里有一個必須要問的問題:嚴格來說,“心智”并不等于全部記憶,在構成心智的定義域內,除了記憶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不可遷移之物?那是什么?
20.一種快速、動態的心智,能夠改變自己的認知進程。
如果將來人類能創造出某種“心智”,上面這句話的描述很有可能成為其中的一個特點。實時動態的大數據技術,深度學習讓智能越來越高級,就憑這兩點就知道了。
21.一種納米級的心智,他是所有可能的超級心智中,尺寸和能耗最小的。
先來討論一個問題。
人類從來都是用自己的身體來丈量宇宙的。何為最大?何為最小?其實我不同意KK這里說的“最小”,這是人類的“偏見”。人類說哈勃望遠鏡可以看到光在200億年中的走過的距離,說它很遠只是人類的感覺而已,整個宇宙在200億光年之外還有無比廣袤的空間。我們現在接觸的微觀世界,原子分子是一米分成10億份取出其中一份的大小,說它很小只是人類的感覺而已。比原子分子更小的尺度小的多得多。人是介于1米到兩米之家的生物,所以人類的感覺是衡量偏離“米”這個尺度的。
我認為,在不同尺度下的“心智”,廣泛而大量的存在著,第16條也有討論。由于心智種類的差別,我們很少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對于地球之外的宇宙,我們感受最多的也只有“引力”而已。
當然,按常理來說,尺度越小,能耗越小。這個我同意。
22.一種心智,專門提出設想并做預測。
這個不難,大數據就是干這個的。
23.一種心智從不抹去或者忘卻任何事情,包括錯誤和虛假的信息。
這個目前,大家已經能夠體會到了,看看目前的互聯網,其實互聯網就是一個不會忘記的事情,曾經登載某條新聞的網頁,如果沒有權威部門的介入將永久保留,所以,做事要小心。
24.一種半機器半動物的共生心智。
這種形式是動物+機器。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機器與動物肢體上的真正連接,傳輸感情、傳輸感覺、傳輸信息。
25.一種半人半機器的賽博格心智。
博格心智前面做過介紹。這是一種中間水平的智能,來幫助我們設計那些我們無法獨自設計出來的更加精密的智能。當然,這是第6點的加強版。
26.一種使用量子計算的心智,我們無法理解他的邏輯。
先來重溫量子物理的奠基人玻爾的一句話:“誰不對量子物理感到困惑,他肯定不懂它。”面對大自然,人真的應該謙虛、虔誠一點。“量子計算”體現了人類的智慧,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量子計算是一種依照量子力學理論進行的新型計算。量子位是量子計算的理論基石。在二進制量子計算機中,信息單元稱為量子位,它除了處于“ 0” 態或“ 1” 態外,還可處于疊加態,疊加態是“ 0” 態和“ 1” 態的任意線性疊加,它既可以是“ 0” 態又可以是“ 1” 態,“ 0” 態和“ 1” 態各以一定的概率同時存在。
一種使用量子計算的心智,可以理解電子是怎么穿過雙縫的,理解電子是如何隧傳過能量比他高的勢壘的,理解薛定諤的貓,很有可能真正理解時間和空間。我相信這樣的心智足夠的強大,而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只能建立在量子力學五個基本假設之上,只能說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符合,其中的物理圖像根本不知道。
如果一個物種比我們早進化幾千年,就有足夠的可能性已經熟練的使用了量子計算機,并且慢慢應用到心智上面,正如KK所說:“我們無法理解他的邏輯”。
小結
KK列舉了這么多的有可能的“心智”。其實,人類的“心智”秘密是最觸手可及的,最大的秘密。我相信,作為心智,雖然種類不同,但是其中必有相通之處,如果人類的“心智”沒有搞清楚,也不可能理解別的心智。
說句實話,盡管每一次都好像貌似走到了理解“心智”的邊緣,抓住了“心智”的要害,窺見了“心智”的秘密,其實最真實的情況或許是人類永遠不會理解什么是“心智”。不過沒關系,只要還有未知的問題,人類的探索和思考的步伐就絕不會停止。
———且待下回分解———
在下非是藉秋風。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為您呈現深度閱讀的平行世界。
我會珍視您的每一條評論;
如果本文使您受益,請酌情點贊、關注、分享或打賞↓↓↓(*^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