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那個五年級班級呆了將近一個月,還沒有見過孩子們如此爭先恐后地發言。
這源于一位女孩:
“如果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出去玩,他們肯定會在途中說’你要是能和玩一樣專心學習就好了’!”
話音剛落,班級沸騰起來。
“是是是,我爸爸會說,你現在出來旅游一定要好好觀察,到時候回去要寫一篇文章給我看的!”
“對對對,我媽媽會讓我把作業帶上,說沒事可以做作業,出去玩功課還是不能落下的!”
……
猛然間,父母成了“口誅筆伐”的對象,而他們成為孩子們敵人的原因是“什么都和學習有關”。
—2—
在巴黎的地鐵上,我遇到一家三口出行,中國人,兒子初中生模樣。
這對父母問我去哪,我答盧浮宮。
他們的兒子流露出欣羨之色。
坐我對面的父親卻發話了:“盧浮宮有什么好去的,想看蒙娜麗莎還得擠半天,最后還很小一幅,根本看不清?!?/p>
兒子稍顯尷尬。
我點頭附和,隨即說:“就想去看看?!?/p>
那母親說了:“我們要去老佛爺購物的,巴黎買東西便宜得多帶些回去?!?/p>
他們的兒子一直沉默。
這位母親又指指兒子說:“他最近在學法語,我們選擇巴黎,就是希望給他一個和當地人交流的機會,可以讓他知道自己法語學得怎么樣了?!?/p>
我轉向他們的兒子,夸贊道:“我覺得你好厲害,據說法語可難學了!”
這位母親將一場愉快的旅行變成了一堂“體驗式語言課堂”和一場“變相的考試”。
這場旅行頓時"緊張"起來。
—3—
在玩耍中是否能學習?顯而易見,可以。
扔沙包捉迷藏,讓孩子更深刻認識自己的身體特征,學會使用身體;角色扮演(扮演爸爸媽媽等),學習成人之間的關系;旅行,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異國文化,開拓視野,對比國內國外,對自我出境有更加深層認識等。
玩耍本身具有愉悅性,是孩子天性,具有內驅動力。他們對這個世界好奇,通過一種快樂地方式去體驗而習得知識。
情緒在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玩所帶來的快樂感增加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的欲求,促使他們做出深入學習的行為。這些學習行為可以是自知或不自知的。但是是內在動力所引發的,因此持久而堅定。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父母在他們玩的時候一再強調學習呢?
不可否認,在很多孩子印象中,“學習”等同于“上學”、“做作業”和“考試”等。
它們具有幾個鮮明的特點,約束,強迫,不自由,甚至會帶來煩躁痛苦感。
這樣的印象是誰造成的呢?
父母是制造者的一部分。在孩子玩時反復強調別忘記學習,潛意識里便將兩者割裂開來,將兩者置于彼此的對立面。
于孩子,特別是處于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階段的孩子而言,玩耍是愉快的,那它的對立面學習就是不愉快的。
在他們那個年齡,考試分數等同于你升官加薪般,每天或多或少影響你們心情。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出去散心,結果Boss不停打電話提醒你回去還有一堆工作要完成,試問,你心情如何?糟糕的情緒體驗甚至會影響到你對這份工作整體的感覺(譬如厭惡感)。
孩子亦如此。
那么,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獲得糟糕的情緒時,也影響他們對學習的看法。
玩耍是一個快樂探索世界,進行求知的行為,負面的情緒會壓抑他們對這個世界進一步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這樣的行為也可能會惡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日后的行為管教等。
這不,這個五年級班級的孩子滿腔熱血,就為抒發內心對他們父母的不滿。
—4—
父母們的焦慮可以理解,身處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學習”是一根必須拽住的稻草。社會對“學習”的考量是量性的,“唯分數論”也是工業和后工業時代時代量化人才的無奈。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學業”的確是親子之間沖突的主要內容。
但是,孩子還不能理解。TA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煩躁不開心。
雖然每個孩子對“玩”中“有所學”的能力不同。但是,孩子獲得一種快樂的主觀體驗,難道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何必要當那個敗壞興致的人呢?
玩本應是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的。
何不在玩后問問孩子是否喜歡,喜歡什么,趁機多了解、鼓勵和發展孩子的喜好呢?
請讓孩子覺得探知這個世界是快樂的吧。
Tips:
1.這里所指的玩并非網絡成癮等惡劣性質的玩耍;而是健康有益的戶外活動。
2. 情緒疏泄后,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理性探討。
References
[1]孔海燕 . 青少年親子沖突的現狀研究 [J]. 心理科學, 2004, 27(3): 696-700.
[2]王雙宏. 幼兒“玩”與“學”的心理辨析 [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34(3):77-79.
[3]張志坤, 李敏. “玩商”:從傳統中走出來的時代新命題 [J]. ?思想理論教育. 2013, 18:9-13.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和大寶一起迎接小baby 請點擊:如何和“大寶”一起迎接“小寶”,你需要知道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