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綿邈
感愴悲涼
一一一一一一一
◤暮秋獨游曲江◥
唐·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注釋
①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中,一生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②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南山郁初霽,曲江湛不流。”
③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生:一作“起”。
④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
⑤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又到了周三,又到了遇見古詩詞的時間。
在上周,我寫了如果你以為李商隱只是個“情話boy”,你就大錯特錯了后,很多朋友紛紛留言說特別喜歡我對于李商隱的“同時代人”的解釋,更有粉絲留言說生生世世做李商隱的“死忠粉”、“真愛粉”。
這讓我有理由相信,若李商隱當真生活在2017年,在工體或五棵松開一場作品誦唱會,定有海量粉絲從全球涌來,萬人空巷。這場大會大約在秋季舉辦,倘使這件事真落在“聽箏讀詩”團隊的頭上來操辦,我們一定會為參與大會的真愛粉們準備好足量紙巾與無數個溫暖的擁抱。
眾所周知,李商隱的作品實在太扣人心弦,讓人難免想起難忘的往事、與戀人分別的場景、與歲歲年華揮別的心情,忍不住就會梨花帶雨、泣涕漣漣……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在天氣漸寒的秋天,獨自一人游曲江。泛舟江上觀荷花,目力所及全是枯萎的蓮蓬、飄搖的荷葉……
曾幾何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曾幾何時裊娜的荷塘月色間滿載著甜美的回憶……此刻,孤身一人的李商隱,看到微微泛黃的枯葉,心中不免悵然。昔日的“共剪西窗燭”的戀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她涌在心頭,他嗚咽著寫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詩句,力透紙背。
李商隱的作品,自己的作品與作品之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這也就是專業學者們常說的“互文性”。這一理論之所以為學者們著迷,是因為確實好用嘛。互文,顧名思義就是文本之間互相的關聯,一般是說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吸收或轉化。一個作家的作品時常有些單薄,但是當它與其它文本之間形成一些關系與勾連之后,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了,于是這個神奇的理論在中西方都很受追捧。
而李商隱的作品則不同。他的作品之所以堪稱一絕,是因為他自己的作品與作品之間就已經構成了一種互文關系。換言之,就是李商隱的那場作品唱誦會,定會是一個節目與另一個節目之間有很大的關聯的大會,這在如今一個“晚會基本靠攢”“演唱基本靠吼”的現狀下,價值尤為凸顯。
你可曾也如李商隱一樣,一個人去到無邊的荷塘,靜靜地守候傍晚時分的“夕陽無限好”?
你可曾也如他一樣,癡癡地等待一個人的歸來,在秋風蕭瑟中看著大雁南飛,默默想起分別時“君問歸期未有期”的場景?
你可曾也如他一樣,與戀人墜入甜蜜愛河時,發下過“深知身在情長在”的千古誓詞?
李商隱的這份誓言是“只要一息尚存就當相濡以沫”的深情,這樣的感情仿若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它存于詩句中從未消逝,等待千年后的我們將它喚起。
于是,每當秋風吹起,看到荷葉枯黃,我都會輕輕在嘴邊低吟: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