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講:MBTI測試|認識自己是一切管理的前提
筆記金句
1、一切管理都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假如你是一個群體的核心,你要管理一個家庭,管理一個組織,管理一個企業,你首先需要認清的就是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而且你要和周邊的人形成有效的管理關系,因此你需要知道的是,在別人眼里你是個什么樣的人,所以認識自己不是你覺得你是什么樣的人,而是別人眼里你是個什么樣的人。
1、工具:MBTI測試
我以前根本不了解自己,或者更準確地說,我以前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2、燈下黑——我們并不了解自己
人既有內向性的一面,也有外向性的一面,內向性和外向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關系。
我們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看外界、看別人,但用來審視自己的時間太少了。
3、了解自己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件事在我們手上做得七扭八歪,問題根本不在別人,就在我們自己。但是我們的本能常常不由自主地會讓我們去找別人的問題,去找客觀原因,而很少會花力氣反思自己,即使反思了,往往也不夠深刻,很多時候避重就輕,沒辦法,這就是人的局限性。
性格改變不了,但是我可以想辦法改變工作方法,所以做測試的意義就在于了解你自己以后,盡可能作一些積極的有效的改變。
內向指數高的人,決策速度都慢,都要思考再三,而且遇事要照顧到方方面面,常常會只說半句話,想好了的事情也不會和盤托出,通常是講一半、留一半。
總結:認識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推薦閱讀:性格類型觀察理論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喜好和各種習慣,這些風格上的差異會導致重大的溝通障礙、誤解甚至關系摩擦。在組織中,這將導致人際交流阻塞、信任度降低,員工情緒也會受到干擾,以致最后影響生產率、產品質量和對客戶的服務態度。
2、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MBTI理論(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心理測試工具。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有一個性格偏好,這個偏好可以體現在下面四個維度上:
外向(E)或內向(I)
感覺(S)或直覺(N)
思考(T)或情感(F)
判斷(J)或感知(P)
第一對偏好關注你從哪里獲得精力——從自身以外(外向型E),還是從自身內部(內向型I)。
第二對偏好關注你如何搜集周圍世界的信息——直陳性地、有序地(感覺型S),還是比喻性地、隨機地(直覺型N)。
第三對偏好涉及你喜歡如何作出決定——客觀地、不涉人情地(思考型T),還是主觀地、顧念人情地(情感型F)。
最后一對偏好關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你喜歡事先決定、照計劃過得井井有條(判斷型J),還是寧愿靈活應變、在生活中順其自然(感知型P)。
這些特性結合起來構成了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類型不存在好壞之分,它只是說明了個體在態度和功能上的傾向,定性而不定量。
3、人們發展得越成熟,就越能夠在充分掌握偏好區域能力的基礎上,不斷使用那些非偏好區域的能力和特質,但是非偏好的特質并不能替代原始的偏好特質。
4、類型觀察理論會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解你和周圍的人有怎樣的不同,從而進一步了解這些相同點和差異點會使你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在哪里和諧,在哪里產生摩擦。
心得
本節課闡述了認識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用寧老師在哈佛商學院做MBTI測試來說明,多數情況我們對自己的判斷是不客觀的,甚至會背離事實。當局者迷的現象層出不窮。我們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研究外界,但用來審視自己的時間太少了。本能常常不由自主地會讓我們去攬功諉過,去找客觀原因,而很少會花力氣反思自己,即使反思了,往往也不夠深刻,很多時候避重就輕,這就是人的局限性。
因此,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類型的人很有價值,這在職業選擇以及人際交往中都能大有裨益。我雖未做過MBTI測試,也做了幾種不同的性格測試。總體結論我是一個偏內向的人,內向比例占6成,另外4成為外向。我是認可這種判斷的,因為我對于過于密集的交際應酬會產生排斥情緒,更多時候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做決定時也確實容易瞻前顧后,很難給出即時反饋,往往要等一等。由于我并沒有那么多的決策要做,所以暫時還沒有出現忘記反饋的情況。可隨著工作量的增多,若不養成即時反饋的習慣,會對今后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影響個人與團隊的效率。
最后,我有一點感觸。人心真的是很難揣測,因為他連自己都會欺騙,我們以為看明白的事,也許只是大腦給的幻覺。科學方法比如管理學提供給我們一套驗證邏輯,可以用來理解事物運行規律,把這套方法用在生活里,能讓我們看清自己,活的清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