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幫助父母成為更好的生命。
——題記
如果要歸納2014暑假的關鍵詞,“帶娃”這個詞可能是很多當媽媽的同事們的不二之選。平常繁忙的工作讓我們很少有空暇與孩子細心相處,而暑假則是一個契機,彌補我們作為母親的諸多遺憾。在這個暑假,大部分時候我和孩子形影不離,有疲憊、煩躁,更多的是作為母親的滿足感,甚至有時從孩子身上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就如同《爸爸去哪兒》中的幾位老爸共同的觀點——孩子是天生的老師(曹格語);我們要向孩子學習,一點一點變成孩子(黃磊語)。
娃口吃了?
剛放暑假那會,我天天和娃膩在一起。因為平常陪伴的較少,心急的我巴不得把以前欠的功課全部補上,所以天天高強度地給他講繪本故事、帶他坐公交車、逛公園、逛博物館等等。我的初衷是婆婆帶孩子是隔代教養,只管吃飽穿暖,而80后的我思想肯定是先進的,要帶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過多久,我們全家發現一個很震驚的現象——孩子竟然口吃了。
口吃?做父母的語言系統都正常啊!孩子暑假之前學習講話也算順利,于是,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接手帶孩子沒多久就發生這樣的現象?耐心地查閱資料,這是“由于語言敏感期階段對新詞匯的運用還不熟練,是學習語言階段的暫時現象,也是常見現象(教育專家陳禾語)”。原來,急性子的我每天“輸送”很多新詞匯給孩子,加上我本身語速就快,每天像機關槍一樣輸送N多詞匯給孩子,他不凌亂才怪!這對于一個三周歲不滿的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他的自身語言應急系統自然就發生了“口吃”現象。
意識到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作為母親的失職,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不再期待“一口吃成個胖子”。教育本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抱著立竿見影的期待肯定是要落空的。我放慢了腳步,很多事情會請孩子自己做選擇,講一個故事還是兩個?是去逛超市還是公園?特別是說話的語氣上,我盡量溫柔、和聲和氣,兩個月下來,孩子口吃的現象基本沒有了,全家松了口氣,我更是為我自己的改變慶幸。
臺灣作家幾米有本漫畫叫《我不是完美小孩》,里面有句話我很認同:“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但你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互相容忍,辛苦堅強地活下去。”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很多方面需要學習,真心感謝孩子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這對我做媽媽、做老師都是莫大的幫助。
“臭媽媽”事件
同事R在她的空間里分享了她和女兒的一次搞笑的對話,甚是有趣。有一次他們全家開車,在車上,R就和女兒玩起了說話游戲,R要求媽媽說什么女兒跟著說什么,剛開始很順利,后來R想和女兒開個玩笑,就說了個“臭瑤瑤”,以為女兒會跟著一起說自己的名字,哪知她女兒鬼馬精靈,接了個“臭媽媽”,R覺得好氣又好笑,我猜更多的,是對她女兒應變能力的一種自豪吧!
于是,一個夏日的午后,我也和兒子玩起了這個游戲。同樣的開始很順利,當我說“臭文文”時,該娃毫不猶豫接了句“臭文文”,我直接就崩潰了——要知道兒子比R的女兒整整大6個月,應變能力怎會如此差!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兒子,你到底是情商不夠還是智商不達標啊!
雖然有點失落,但我還是及時控制了自己的脾氣,沒用世俗的觀點去要求孩子。男孩女孩在智力發展、神經系統發展等方面差異明顯,每個孩子的發展也是各不相同,只要不是明顯的身體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大可不必過于緊張。孩子不是父母攀比或炫耀的工具,他們是一具具鮮活的生命。誠如那條很火的微信所言:“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參天大樹!”
正是由于我放平了心態,在整個暑假我盡力陪伴孩子閱讀、旅游,我能清晰地看見他的成長。有一天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媽媽你看,白云和太陽結婚啦!”全家都被他的話逗笑了。我想了想,為什么他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能是那段時間他參加過好幾次婚禮,我和他講當兩個人很相愛的時候,就會結婚,就會有你看見的“親嘴”的現象。可能白云和太陽結合在一起,很像相愛的樣子,他才會說它們結婚了。
孩子是天生的創作家,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呵護它們的靈氣,不打擊多鼓勵,不要用別人家的優點來比自家的缺點,放平心態,或許會有別樣的收獲!
亦師亦生——愛是一種自我成長
每每讀《五歲熊孩子教我的事》這本書都能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咪蒙的觀點——愛是一種自我成長讓我感觸最為深刻。作為父母,我們給予了孩子生命。我們常常以為育兒是一場教育孩子的過程,往往是以一種長輩、過來人的身份去嚴格要求孩子,其實更多的是修正家長自身。
作為母親的咪蒙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多見識,討厭旅游的她會陪伴孩子坐火車到全國各地參觀諸如火車博物館、汽車博物館、美術博物館等以增長見識;
為了讓孩子快樂地學習科學知識,自詡“物理白癡”的她陪伴孩子閱讀各種版本的幼兒百科全書,把物理化學生物重新學習了一遍;
為了讓孩子信守承諾,“常常食言”的咪蒙“拼了老命也會做到”,她還笑稱自己的人品“從30分提高到40分了”……
咪蒙坦言,在她所做的當編輯、寫影評、寫劇本等所有事情中,都不如學習當一位母親難度更大。作為父母,因為教育孩子,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這應該是親子過程中最美好的事兒了吧!
反觀我自己的育兒過程,雖飽嘗各種辛苦,卻讓我更踏實、從容。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我不是一位母親或老師,而是一名需要學習的學生。從孩子身上,我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接納、容納、包納孩子的所有。這份情感也融入到了我的工作中,讓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實、從容。
《你的孩子》/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屬于你
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來到這世上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特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息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于屋宇
他們的靈魂在明日有專屬的寓所
你無從踏入?夢中訪問也將被拒
讓自己變成孩子那樣
而不是讓孩子依你的模型存在
生命一去不回頭
不要讓昨日
成為一種耽擱和阻礙
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
幸福而謙卑地俯身
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
這首詩是尹建莉新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封面的題詩,詩歌很美,最讓我動容的是這句——(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軌跡,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這句話,對我們做母親、做老師,都有莫大的意義。
允許我摘錄一段微信上的話作為本文的結尾:“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是啊,拼媽時代,為了更好的自己,為了更好的教育,讓我們且修煉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