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詩中最有名的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因為是仄收,而且比喻新奇、意境高邈,屬于天之絕筆,曾經被眾多文人一字不改地化用在自己的詩詞當中——這樣的句子才能真正稱得上“千古名句”。
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主席化用在這里,實際上是用來代指天道運行,各有其昌,唯有順應民心,才是人間大道。這是一種積極改世,揮斥方遒的英雄本色。
李賀的原詩要表達的內容是有區別的,但是名句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的共情范圍超級廣,在短短七個字的清朗搭建之下,能夠引起不同文人在不同心境下的情感共鳴。
從理論上來講,這就是對一些人間情感的總結,概括,在激發共鳴上的理由上千差萬別,但最終落實到個人感受和表達上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同。這才使得這個句子所描繪的情感能夠在各個領域中共通。
我們在說李商隱的晚唐詩歌高地的時候,會要重點提到李賀。因為李商隱非常喜歡他,在詩詞風格上很明顯地模仿李賀并且更進一步。
就好像《錦瑟》這種直接對情感的描寫,甚至完全忽略了寫詩的目的(實際上人為隱藏很深),我們每個人讀他的句子都有自己的想象填充,但是絲毫不影響詩句的美感和意境的提升。
這是晚唐詩歌的一個重要走向,即對情感的塑造。是塑造,不再是描繪表達,甚至逐漸剝離了盛唐、初唐見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色,直接導致了宋詩造景說理的大走勢。
這種通過想象,來描繪最高級別的通感,從李白的浪漫發端,勃發于李賀的鬼神之作,大成于李商隱。
李賀的這句詩因此成為跨越不同情感領域的千古名句。
當然,應用得多的還是和李賀原句意境相似的作品。
如歐陽修的《減字木蘭花·傷懷離抱》: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
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這里還是著重對“天亦有情”的“情”字來體現,細寫。這種“傷懷離抱”的情感啊,總是蒼天也躲不過,到底是什么一樣的感覺呢?就好像發絲一樣細密,又像煙波一樣縹緲。這是一種淡淡的離愁,縈繞心頭。
又如元好問的《蝶戀花》:
春到桃源人不到。
白發劉郎,誤入紅云島。
著意酬春還草草。
東風一夜花如掃。
過眼風花人自惱。
已為尋芳,更約明年早。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世間原只無情好。
元好問則直接對李賀詩句作了延伸,這情感是個壞事的東西,還是沒有它最好。看上去是否定,實際上是通過這種方法來進一步表達誤了賞花時節的懊惱之情和遺憾。
這里實際上就蘊含了天時變化,“老”大概是指這一季已經過去了,即“春逝”,進一步指出“有情”是煩惱根源,是庸人自擾。
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所以這種情感因為共通非常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理解。
還有一些詩詞,都引用了李賀的這句詩。
原作《金銅仙人辭漢歌》這是一首古體長詩,前面還有一段小序。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從小序來看,這是李賀的一首詠古詩,是對魏明帝拆運漢武帝的銅人承露盤(金銅仙人)之事的感慨。所謂詠古詩,不過是詩人路過舊景,或者讀到某件舊事,心中有感而作,所以更重要的是隱藏在詠古中的當下感受。
我們要賞析了解前人詩作,搞清楚情感邏輯是最簡單的方法。
這首詩大概是在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從長安前往洛陽的途中所作。李賀是典型的少年天才,但是家境困頓,正值青春應考之際,卻要為父守孝三年。
得到韓愈青眼,參加科舉,卻有人舉報李賀父名“晉肅”、“晉”字與“進士”的“進”犯“嫌名”,盡管韓愈“質之于律”“稽之于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然離開。
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種荒唐的排擠理由,也讓李賀早早地領教了世途險惡。因為“唐諸王孫”的身份,加上韓愈的大力舉薦,后來還是召入京做了個小官,不過對于年輕人的鴻鵠之志來說,官小言微,心事困頓。過了兩年,終于因病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