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年南方雪災的時候,我在廣東,據說那年的廣州車站滯留了近十萬人。
那年春節前幾天,一個同事跟我說,她要背著被子去火車站擠火車,我當時很詫異,覺得很夸張,又覺得她一定是在開玩笑。
但后來看了新聞之后,我才知道那是真的,她并沒有跟我開玩笑。
那一年,我沒有買到春節前回家的火車票。所以當我英勇的女同事在火車站奮戰一天一夜終于登上開往故鄉的列車的時候,我在異鄉的一條小街上努力地想找一家餃子館。
依稀記得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是很沒誠意的速凍餃子,而且煮得不太熟,非常難吃。那天是大年三十,我覺得那頓午飯吃得有點不及格。
不要多想,此處我并未有什么思鄉之愁,我在這方面一向不敏感,只是單純地覺得那頓餃子很難吃。
我們老家過年的時候,基本上從大年三十開始,幾乎一天三頓都要吃餃子,能連著吃到大年初五。一個星期的餃子吃下來,大概能想象那種感情吧。
所以,過年吃餃子在那差不多算是個考驗胃口和舌頭的項目,當然現在好多了。
2.
據說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所創,原名叫“嬌耳”,還叫過“扁食”“角子”等等很多名字。
看到“嬌耳”這兩個字,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廣袤的北方大地上流傳深久的那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據說餃子最初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來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后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慢慢演變成了國人重要的食品之一,在許多節日和很多人心里,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
對于很多人,尤其是北方人來說,餃子大概是最能讓人聯想到家的食物。誰讓每年過年它必不可少呢。
家里過年的餃子,基本上就是蘿卜豬肉餡或蘿卜羊肉餡兩種,還一定要加上大蔥、香菜、姜末等。
我媽不喜歡吃姜,所以平時家里餐桌上幾乎看不到這種東西,只有包餃子的時候例外。
婆婆家恰好相反,每次炒菜的時候都會看到菜板上一堆的姜末。還好我對飲食的接受度很廣,到哪里都游刃有余不挑食。
我媽搟的餃子皮極薄,餡也做得好吃,這些年吃過很多種的餃子,每年回家的時候,還是覺得那個味道有些驚艷。
我對餃子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過年的時候,就是讀初中的時候。因為在一個條件極其艱苦的學校做住校生,食堂的伙食極其差。
每到過節的時候,就有很多家長去給孩子送飯,我媽多數都會給我送餃子。
不久前看到有個親戚在老家一處縣城中學外拍的照片,好多家長給孩子送午飯,說是學校伙食不太好。十好幾年過去了,原來有些東西變了,但有些東西沒變。
3.
初到西安的時候,第一次去附近的飯館吃餃子,端上來的時候我太詫異了。
那是碗酸湯水餃,餃子浸在一大碗酸湯里,像是有許多的醬油和醋混在里面,滿滿一碗,上面浮著一層紅油和香菜。
看起來就是極酸極辣的模樣,偏偏那家館子的餃子味道又非常不好,自此對這里的這種食物產生了敬畏之情,很長時間里只可遠觀不敢近嘗。
直到后來,和同事去過另外一家據說相當知名的餃子館,才扭轉了我對這種酸湯水餃的印象。
不過,以為我口味比較清淡,終是對那碗又酸又辣的酸湯不太能接受。
最好吃的還是薺菜餃子。初春薺菜多的時候,菜場里有很多賣野生薺菜的,買回來一兜,擇過洗干凈,在開水里汆一遍,剁碎了和豬肉一起,做豬肉薺菜餡的餃子。
薺菜汆過水后綠油油的,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來的豬肉薺菜餃子就很好吃,味道不是一般的鮮。
后來我知道,大概在隆冬的時候,有些草莓田的大棚里也會有薺菜,雖然溫室里的終究比不上野生的,但也算好味道了。
我從前覺得,除了面之外,我對其他食物并無執著。但這兩年,居然也漸漸接受了每隔一段時間在家里做頓餃子的做法。
據說一個人的飲食偏好,是童年的時候決定的。所以不管你后來吃過多少好吃的,但你對食物的偏好,是在很久以前就注定了的。
或許有些東西,是寫在基因里,也是我們終其一生不能改變的。
你對餃子,有著什么樣的感情和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