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學時,聽宿舍姐妹說起過“一個人的性格,與戀人的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我覺得新奇,但也并沒有在意。什么心理學,能跟概率、微積分相比么?那時宿舍三個姐妹都到學校有名的心理咨詢中心咨詢過,我還竊喜,我心理咋就這么健康呢?
? ? ? ? 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就像一個不知道什么是疾病的孩子,生病了躺著,拖好了又奔跑。開心、難過,不斷往復。覺得這些都是天晴下雨般自然而然的事,完全被自己的無名所左右,不知道自己可以去深入了解甚至改變自己的內心。
? ? ? ?遇到了這本書,我反觀了和男朋友、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相處中的問題;如獲至寶地學到了一招分析問題、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工具;通過自省去改變已成形的內在關系模式;如何為下一代去構建新的家庭相處模式。
? ? ? ? 書中提到: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時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系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后與愛人的外部關系上來。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系不是很大。一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系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系中,沒有誰愿意控制自己。
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快樂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應的人生哲學;但潛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自己所習慣的情緒或情感,這是致命的誘惑。
? ? ? 看到這句,我自己驚呆了,說得這么準確,事實又讓人難以置信。是的,我們都在說追求快樂幸福。然而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們往往拒之門外,追求另外一種刺激。
? ? ? 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我覺得男朋友很好,對我也好,無可挑剔,可總是隔三岔五地想和他吵一架,然后把自己吵得大哭一場。他經常被弄得莫名其妙。我想起小時候家里發生最刺激的事就是:父母為了父親喝酒打牌不干活在家鬧得天翻地覆,然后我們姐弟三個抱著母親大哭一場,父親再向母親認錯,一家人又好了。仿佛哭鬧才能證明家人之間的愛,才能證明我們都是為了對方好,都是為了一家人好。哪怕今年春節,一家人出來旅游,按說家里經濟條件好很多了,再也不用為以前的煩心事吵鬧,一家人應該和和氣氣共享天倫之樂。但是我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為了芝麻點兒小事,又要初一飯桌上出走,鬧得人仰馬翻,個個涕泣漣漣...囧...當時我就帶著哭腔問,為什么這么小的事兒還要吵架?沒人思考,也沒人給我答復。帶著這個問題我一眼就瞅上了這本《為何愛會傷人》。終于,我找到答案了。是的,我們這家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激烈暴力的溝通方式。
? ? ? ?那,童年的影響那么大,真的就只能活在童年的陰影里了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的就沒辦法了嗎?非也,還是有救的。
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愿意自省。于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然而,一個內心沖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年齡越大,遭遇的愛情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來越差。
? ? ? 老祖宗教育我們: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 ? ? 一個人只有自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yes,it is what i am;想象一下,what i wanna be;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要用藥啦,去掉這沉疴頑疾;這樣才能磨練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 ? ? ?誠然,we all know,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 ? ?那我們已經受過這么多苦,傷了那么多心,最后有幸做了心理矯正術,走上幸福之旅。如何為我們最愛的孩子鋪就幸福道路的開始呢?我一直認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學區房,不是足夠的錢財。而是,無論順境逆境,他都能擁有獲取快樂的能力。他能學會愛、信任、獨立與自強,并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他的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復。
建立好的強迫性重復,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持,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那么,孩子就會學到愛、信任、獨立與自強,并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他的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復。
? ? ? 當然,父母如何在孩子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持,在本書中沒有更明確的教導。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視孩子的童年,也希望有經驗的父母們、專家們能推薦一些相關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