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幸福就在于找對一個人,那么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武志紅
上個月,在朋友推薦下關注了武志紅老師的微博。在武志紅老師的微博介紹里,被武老師出版的幾本書吸引——《為何愛會傷人》、《為何家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翻看了書的目錄和內容介紹后,果斷添加到了書單中。
巧的是,在我還沒來得及將整套書買回來時,有朋友在微信讀書里送了《為何愛會傷人》的電子書給我,閱讀完正在看的書后,調整閱讀計劃,將書單中其他的書往后排了排,開始閱讀《為何愛會傷人》。四天看完,久不能息。
這本書的魅力就在這里,讓我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理性看待我們曾有過的言行。在書中的大量案例里,似乎都能看到我們的影子,眾多案例中更不難發現,我們會找到一顆樹的成長規律,會了解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卻往往忘記關注情感的成長;一如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根源可尋找,情感也一樣有其成長發育的基石,我們的每個看似無理的決定和選擇,都可在這基石里找到緣由。
三歲為何能看到老?真的是因為童年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的很多行為和性格都源自幼時的經歷和成長環境,給我們留下的烙印;造就現在的我的,不是別人,而是那個過去的我。正如武志紅老師在書中所說,每一個人際關系中都充斥著大量的投射與認同,投射出的就是我們在年幼時候所處的家庭環境,給我們呈現出的被我們認同并刻進我們潛意識里的親密關系處理模式。很多時候我們建立親密關系,不是為了愛,而是用我們自己建立的親密關系來投射我們的童年,用行動來認同我們對童年經歷的認可。
曾經讀到一段話,大致意思是說,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最直接的體現是孩子成年后的婚姻關系是否良好。
現在看這句話,醍醐灌頂。不管是將自己代入案例中,還是根據案例看身邊親近的人,不難發現,當我們在戀愛中或有了自己的新生家庭后,在這種新建的親密關系里,我們都在無意中復制著我們的童年。書中提到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種,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最好的父母就是這第三種。“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這一點在他們越小的時候會有越好的效果。如若在年幼的時候,在健康良好的家庭模式里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孩子成年后在建立新的親密關系時投射的便是良好健康的愛。
如果童年已不完整,那就需要強大的自省意識,去發現深藏在成長歷程中給自己戴上的枷鎖。在自省中發現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埋怨、憤怒的情緒其實一點用都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想辦法去化解,更重要的是想辦法不再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生活的基調保持樂觀開放,人才會往前走,才能看到美好的事物,接近幸福。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回到過去去尋找自己在愛中的種種問題,也希望自己不斷地去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學會愛與被愛。
正如書中所說: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如果有人讓我就“該找什么樣的戀人”這一點提建議,那么我要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一定要找一個有自省能力的人。如果一個人缺乏自省,拒絕自省,那么,他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做法中,一定藏著危險的潛意識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