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推崇午休只睡十五至三十分鐘,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節約時間,二是不必在深度睡眠的狀態被叫醒,醒來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
我也確實習慣這種午休模式。
午飯后,大伙兒都安靜休息,我隨意做著一些事,在困意襲來時,自然躺下,閉上雙眼,簡單數幾下呼吸聲,很快就入睡了。
睡著時,因為是淺睡眠,大腦并不會隨我一起睡下去,反倒像是清醒時在上課,午休時則是它的課間休息時間。
這時,它會雜亂地胡思亂想,完全不受控制。
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我也逐漸明白一些規律,它想的內容雖然混亂,卻也離不開我清醒時間做的事,而想什么主要和以下三點相關。
長時間。如果這一天長時間做一件事,就有很大的概率,是在想關于這件事內容。
有段時間,把精力都放在學習寫作上,午睡時竟有種在夢中寫作的感覺,而在夢中我看著書頓悟,醒來時回想,書中的內容模糊,想來是夢中,感覺是由大腦刺激,并不受外界影響吧。
高刺激。如果做了一件很快樂的事,可能做夢都會笑醒吧。
如果今天打了游戲,那我淺睡眠的其實大概率就是夢到我在打游戲了,游戲對我的刺激實在太大了,我也在盡力避開。
午休前做的事。午休前在做的事,如果意猶未盡,夢中可能大腦會幫你延續下去。
如果我在午休前看書的話,在夢中,我也可能在看書,并且在思考書中的內容。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時間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就越容易在這件事上突破,甚至在夢中,你也下意識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發現苯環的化學家凱庫勒就是如此。對于當時發現的化合物結構來說,苯環的結構實在特殊,即便是頂尖的化學家,也對其結構百思不得其解。
凱庫勒也同樣深受其擾,可杰出之人從不輕言放棄,他日以夜繼,冥思苦想。終于有一天,他在爐火旁打了個盹,在淺睡中靈光乍現,最終發現苯環的化學結構。
人們常常形容對一件事迫切地渴望是這么形容的——我做夢都想得到,可這是真的嗎?
我以前認識一位健身房老板,許久不見,見他消瘦不少,好奇問道:“最近憔悴這么多?”
他回道:“是呀,最近在準備開個分店,在照看那邊的事,忙得很。”
我:“看得出來挺累的,平時多注意休息呀。”
他:“謝謝啊,我盡量,最近連做夢都在處理那些事情。”
最終他的分店也開起來了,聽說生意也還不錯。
我不曾聽說那些“做夢都想得到”的人實現目標,但能看到那些“連做夢都在為之奮斗”的人達成目標。
看到區別了嗎?
有人做夢都在想,有人做夢都在做。我的天,我可不想連做夢都在做些無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