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去串親戚,剛好趕上親戚家的二女一兒也回家,兩個女兒都在縣城,兒子在日照,三家都是開車回去的,女兒們都是帶了滿滿一車廂的禮品,看的出姐倆是商量好的,一個帶吃的,一個帶穿和用的,一件件一箱箱的我們幫著搬了好久才把車廂搬空;兒子媳婦就簡單多了,一家三口只提了一塊熟牛肉和兩瓶老白干,對于跟姐姐們鮮明的對比,做兒子的沒一點兒慚愧之色,反而是大刺刺的一揚手:“媽,把這牛肉切了,一會兒做下酒菜,這兩瓶白干倒酒壺里熱上,一會我和姐夫們好喝。”那架勢就好像他帶了一頭燒牛肉來,而我們這一幫人也都是沒吃過牛肉的一樣。
親戚也不生氣,樂呵呵的接過牛肉和酒樂顛顛的還真就切牛肉燙酒去了,竟然還有一種感恩戴德的情緒。
兩位姐姐已然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立刻也幫著親戚一起忙活著招呼我們這些外客們。
下午我們一起告辭,姐姐們都一人拿了一桶花生油,弟弟則拉了滿滿的一車廂,除了一些農產品之外,幾乎都是姐倆帶來的那些東西,甚至包括小女兒給爸爸買的一雙棉拖鞋也都給帶走了,合著這親戚把閨女給的東西,還沒在手心里捂熱乎呢,轉手就又都給了兒子了。
小女兒終究是任性些,看著弟弟的汽車遠去了,忍不住拉著臉跟自己媽媽吐槽:“我弟弟都那么大了,你還是這么偏心,我們給你的可都是我們的一片孝心,你就這么大大方方的送給我弟了,也不怕傷我們心?”
親戚不甘示弱:“你們給我的東西就是我的了,我愿給誰就給誰。”理直氣壯地模樣直接把小閨女氣得一溜煙的開車跑了。
其實,在農村,以上的這種狀況簡直都可以說稀松平常的,大多數家里有男孩的,尤其是一個男孩的,不管是做弟弟還是哥哥的,都是得到全家寵愛的,父母更是偏心到不行,這種現象完全就是赤裸裸的重男輕女。
就現在這新社會,家產給兒子,養老卻靠女兒的風氣,農村里簡直比比皆是,真是不明白那些沒有皇位繼承的,打著養兒防老的拼死也要生兒子的,到底是怎么想的,在我看來簡直就是生了個祖宗來供著的。
父母做到這份上,偏心的簡直天地不容。
父母偏心!這大概是除獨生子家庭沒有的最大家庭矛盾之一吧。
凡是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幾乎都會體會到父母偏心這一扎心操作,尤其是50后以上的那些父母們,把對兒女的偏心發揮的淋漓盡致的。
本人自小在農村長大,身邊都是兄弟姐妹眾多的大家族,見證了很多父母偏心的實例,以我多年的觀察發現父母偏心也都是有原則的。比如:
討好型的偏心
我有個姑姥姥有兩兒一女,老年的時候,嫁到鄰村的女兒隔三差五的去給洗洗涮涮,外加蒸饅頭包餃子,而同村住的兩個兒子,只是每年每家貢獻一袋米面而已,其他的不聞不問,想較小兒媳大兒媳還算比較好的,過年的時候還能幫著收拾收拾屋子,辦辦年貨,即便如此姑奶奶還總是偏向著小兒媳,從不指使她幫自己干活,就因為一次下了很大的雪,小兒媳隔著院門說了一句:“今天雪大,你們今天別出門,小心摔了!”只這一句話,把我姑奶奶高興的啊,逢人就夸小兒媳孝順,下雪天招呼他們不要出門。她女兒聽了差點兒沒給氣死,她跟老公打掃了一下午的院子也抵不過人家的一句話。春節剛剛參加工作的外孫女給了她六百塊錢,她轉手就給了小兒子家二百,女兒知道了實在氣不過,找她理論,她哭著說:“我也是沒辦法啊,從小你這小弟就不是吃虧的主,我這不是偏心,我只是想著等以后我不能動了,他能念著我對他的好,也好照顧照顧我啊,不然你和你大弟怎么辦啊。”
不得不說這是一份讓人心酸的又卑微的偏心,但是,這份偏心里又裝滿了多少糊涂,一個人不感恩沒有孝心,那就是填不滿的白眼狼,你再如何討好他,他也還是不會感孝于你的。
扶弱型的偏心
剛子自小就跟哥哥的感情好,他感念哥哥小時候對他的那些照顧,因此從農門里跳出來的剛子一直都很努力,對于老家里的父母和哥哥也都是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但是,慢慢的,剛子對家人的那一腔熱血卻漸漸地涼了下來。因為父母總是覺得剛子在大城市里,坐在辦公室里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工資又高,就應該多照顧照顧家里的老小,所以有什么需要錢的大事兒,剛子父母都總是給他打電話讓他全權負責,起初剛子也沒有疑義,但是隨著時間延長,父母身體的日漸衰敗,老家里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又加上孩子的出生,剛子的小家負擔就越來越重,而父母完全看不到他的辛苦,只是一味的覺得他在外面享福,他的哥哥在老家土里刨食不容易,應該多照顧不容易的哥哥,剛子就應該多擔待著點兒。就連給孫子們的壓歲錢都不一樣,每次父母總是趁著過年多給哥哥家孩子好幾百塊錢,這讓剛子的孩子倍感委屈,以為爺爺奶奶不喜歡自己,所以每次回家孩子總是極力的討好爺爺奶奶。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剛子看著懂事又敏感的孩子,心里憋著一股強大的火氣,而這股火總有一天會發出來的,引起的后果自然就是兄弟反目家庭不和。
理所當然型的偏心
王大爺有三個女兒,但是最疼的卻是小女兒,因為40歲的時候,王大媽意外懷了三女兒,也算是中年得女吧,再加上前兩個女兒都很大了,猛然間來了一個粉嫩嫩的小妮兒,所以一家子對這小女兒的寵愛不亞于貝克漢姆家的小七公主,反正都很大了,出門都還要抱著,王大爺要求兩個大姐姐要無條件的寵讓著妹妹,妹妹有錯要包容,妹妹沒錯要疼愛,大姐二姐也還真做到了,上小學的妹妹被人欺負了,兩個已然長大成人的姐姐也要站出來幫著妹妹找回公平,那架勢完全就是老母雞護小雞的樣子。妹妹上大學了,大姐供吃,二姐供穿;妹妹大學畢業了,大姐出錢,二姐出力,為妹妹在學校某得了一份職位。一直到小妹結婚生女,老父親病重了,姐仨的感情忽然就出現了裂痕。
王大爺手術需要錢,姐仨湊在一起商量湊錢,大姐家因為兒子要結婚,二姐家因為兒子要買房,拿不出太多的錢,所以想讓小妹出兩萬,以后手頭寬松了姐倆再把錢給她,合著姐倆還是沒讓妹妹出錢,結果夫妻都是高級教師的妹妹卻一轉臉說,沒錢。就這樣,躺在病床上的王大爺還護住小閨女:“別難為你們小妹了,她剛成家哪里有錢,我這里還有點棺材本,先用著吧,橫豎是早晚的事兒。”說著就拿出了自己的存折。
結果8萬元的手術費,小妹也就只出了5千塊,也因著加班啦,不好請假啦而全程都沒有陪護。王大爺身體羸弱出院只三個多月就駕鶴西去,不怎么傷心的小女兒一直抱怨浪費了錢,忍無可忍的大姐終于給這個從小被全家捧著手心里的妹妹甩了一個大耳光子。
被父親至死都偏愛的小女兒,捂著臉很委屈很委屈的哭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在剛剛出生的那一刻都是父母最最珍愛的,父母疼孩子也從來都是真心實意的。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對于每個孩子父母的心應該都是一樣的,只所以偏心,大概是一種無意識下犯的錯誤吧,父母大概是覺得都是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之間就應該相互關照,大的應該照顧小的,強的應該幫扶弱的,但是卻忽略了他們雖然一奶同胞,但其實都是獨立體,之間沒有什么虧欠和必須償還的恩情,有的只是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的人情世故罷了。讓自己的孩子們都團結一致沒錯,首先父母得做好一碗水端平才好,否則就會偏心,最后傷了的卻是孩子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