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分享了思維的本質——歸納和演繹。當我們接收到基本信息的時候,可以用歸納或者演繹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初處理,得出結論或者分析出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這篇文章我們升級,怎樣對信息進行搭建,變成完整的結構呢?
有兩種形式來搭建邏輯結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提出主題做分解
在普通高中生眼里,這是作文紙...
而在人大附中學生眼里,這是五個段落...
在人大附中語文老師的要求下,學生審題后,就自動開始以五段的形式構思作文。
開頭段:我最喜歡的英雄是《亮劍》中的李云龍。
第二段:李云龍會打戰,在某次戰役中…
第三段:李云龍有情義,在某次戰役中…
第四段:李云龍會吹牛,在某次戰役中…
結尾段:我就喜歡有專業能力,人品在線,又有生活情趣的李云龍(哈哈哈)
問題來了:現在你明白了什么叫自上而下搭建結構了嗎?
沒錯,就像寫作文采用總分總的思路一樣,自上而下搭建結構適用于主題明確的情景。
先提出主題,再搭建框架,最后充實框架。
我們以招聘為例,介紹一下自上而下搭建結構的過程。
比如我們招到了一個人才,想要他加入我們公司…
首先第一步是明確表達主題。
例如:建議您選擇我們公司!
第二步為主題搭建框架。
想要說服對方選擇我們公司,我們需要從哪幾個角度是論述呢?
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福利待遇怎么樣?發展空間如何?工作內容如何?團隊氛圍好不好?
上述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論述的要點,從中間抽取我們公司的優點作為框架,比如待遇好、團隊氛圍好。這樣框架就搭建起來了。
第三步:為框架填充詳實的內容,以支撐框架。
哪些證據能證明我們公司的待遇好、團隊氛圍好呢?列舉出的證據就是支撐框架。
我們一直強調要閱讀、多學習、多了解最新信息,就是因為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學會、掌握各種各種框架。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框架越多,我們的工作能力就越高。
自下而上—概括總結做聚合
自上而下適用于主題明確的情況下,我們去構思內容。
那么如果主題不明確,我們就要換一種思路去解決。
假設,你攢了一大筆錢,打算買房,看了一套不錯的房子,但還不能確定要不要買。
這時候你想要向別人咨詢,你會怎么表達呢?
比如我看了一套房子,不知道要不要買?
120平米,三房一廳,單價2萬/平。 在XXX位置,有地鐵,有學位,有大超市…
我們會發現有關房子的信息是非常多的。等我們描述完對方記住了這點,不記住那一點。
所以當信息呈現后,我們要對信息進行歸類整理:運用歸納法對信息進行歸類總結。
例如:房子500米附近有沃爾瑪超市、離地鐵站1公里等,可以總結為:小小區生活便利。依次還可以總結出:價格是否可以承受;房型是否符合要求。
根據歸類整理的內容,最終得出結論:房子可以或不可以買。
所以自下而上有三步:
第一步:羅列要點,盡可能把內容羅列出來。
第二步:歸類整理,維度相同的要點進行歸納總結。
第三步:找出規律,得出結論。
檢查:MECE原則
結構搭建好以后,就可以了么?當然不是。
套用一句:未經審視的結構經不起推敲。只有經過檢查,才可以搭建一個沒有問題的架構。
在此,我們要問兩個問題:
1、同一層級的分類有重疊嗎?有重疊,意味著不在一個維度上進行了分類。
例如將人分為男人和老人。老人里有男人,男人里有老人,就重疊了。
2、我們的思考全面嗎?有沒有遺漏?
比如:對客戶進行分類,就需要考慮分的類別是否覆蓋了所有的客戶群體,有沒有漏掉潛在客戶?
這就是MECE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分類的每個類別之間是獨立的模塊。
分類的覆蓋是全面,沒有漏掉關鍵信息。
搭建邏輯結構是大腦處理多項信息的方式,如果邏輯混亂、抓不住重點,表達時東拉西扯、詞不達意,癥結在于沒有養成良好的搭建結構的習慣。標本才能解決問題,擅于建模,是我們共同需要培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