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哪里去?

這是個人生根本性的問題。

人一輩子奔波為了什么?生存和繁衍當然是第一要義。這是生物性的層次。

人還要在各種角色中不停轉換,這是社會性的層次。兒女、父母、伴侶、朋友、學生、同事……每個角色不能做到最好,也要力求平衡。但每個角色都不是終生的,都有它的起始,不管多久。只有一個角色,是伴隨人一生的,從出生開始到停止呼吸,那就是“自己”。

這個“自己”,有肉體和精神的兩重含義。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肉體的自己”和“精神的自己”常常分離,甚或對立。

有時,“肉體的自己”很舒適,而“精神的自己”卻很苦悶;有時,“精神的自己”很富有,而“肉體的自己”卻遍嘗艱辛。二者往往不能和諧相處,合二為一。

人們常說,一個人在社會上要能夠“安身立命”。這個詞語不能往窄了理解,不是僅僅能夠生活下去甚或活得挺好就可以稱作“安身立命”。“安身”是要有一安置肉身之地。而“立命”則是要找到生命和心靈落腳的地方。

工作,可以糊口,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必須。絕大部分人的工作主要還是為了“肉體的自己”。還有一個叫“理想”的東西常常被作為人生的目標,但通常是無法實現的。不過沒關系,魯迅都說過,理想和工作可以分離。

那么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照顧了“肉身的自己”之外呢,你往哪里去?

簡單來看,就是當一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了傷害或阻力,感到迷茫、空虛,甚至痛苦時,有沒有一件事情或一個地方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安放和撫慰他的心靈。

這個世界上無數的人都在追求現世的成績。房子、車子、票子、名譽……人的欲望無窮無盡。所謂的職業或事業,都是為了求得豐厚的報償——物質上的或是精神上的。說得再低一些,為求生存,人們也不得不日日掙扎,拼了命地往前奔。

這樣一路走下去,即便有幸達到了頂峰,實現了預期的目標,那下一步呢?你往哪里去?前幾日剛聽說一個朋友的朋友,事業上做到極致后歸隱山林了,躲到某山深處念起了阿彌托佛。

立刻就想起了在哪里看到過的一句話,說是一個人在現實中須有一個精神上的歸所,否則當達到欲望的頂點時,只有兩個選擇,要么信佛,要么吸粉。

這話,有一定道理。

但只有達到頂點的人才會面臨這個問題嘛?

不是。所有在路上的人都有。因為現實,常常不能如愿。有時就像是甩不掉的敵人,前后左右地與你作對。

一路拼殺過來,需要戰斗,也需要休息和補給。

這時,就須有一個庇護所,能夠讓你暫時逃離工作及生活中的愁苦。能夠使你從成年到中年乃至老年之后,都對它保持一個始終的認同和熱情,從始至終都能放得下你的一顆心。

也就是說,從各種社會角色中掙扎出來后,面對自己時,你往哪里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