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日漸發達,通過互聯網傳播觀點,更加便捷。這些觀點,魚龍混雜,稂莠不齊,泥沙俱下。而國人喜于跟風,卻不善于思考,或人云亦云,或如墻頭草,隨風倒,關鍵看風勢大小。偏偏互聯網最擅于撓人的咯吱窩,專挑熱門的、敏感的問題說。為求擴大傳播距離,延長傳播時間,說時故作驚人之語,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或夸大其詞,或穿鑿附會,或弄虛作假,專門顛覆常識。更可惡的是,一個問題反復無常地說,這幾天說“白馬非馬”,過幾天又說“白馬其實也是馬”,都是言之鑿鑿,信誓旦旦,讓人莫衷一是,舉棋不定。
比如飲食。今天有人說“百歲老中醫說了,不吃晚飯有利于長壽”,明天就有人說“科學證明,不吃晚飯死得快”;今天有人歷數素食的好處,明天就有人羅列葷食的裨益;今天有人說“饑餓可以餓死有害細胞”,明天就有人指責“那是胡說八道”,等等。
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根據自己自幼到大獲得的經驗來判斷是非呢?我們為什么凡事總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呢?上天給了我們大腦,我們為什么不反問幾個為什么呢?1929年,清華大學為王國維立碑,陳寅恪作碑銘,首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距今已近90年。90年后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如此冥頑不化、輕信盲從呢?
有些問題,我們即使不具備專業素養,也一樣能分出青紅皂白。
就說飲食。我們有必要要別人來教我們如何飲食嗎?比如晚飯。漢代之前,確實很少有人吃晚飯,但那是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結果,想吃也沒有吃的,而不是為了什么養生;當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以后,世界人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日三餐,你怎么說否定就否定了呢?難道一日兩頓飯的古人,比一日三餐的今人長壽?比如素食。人的肌體的發育是離不開動物蛋白的,尤其是大腦。而人類之所以得以從眾多動物中脫穎而出,除了其自身構造有別于其他動物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吃肉,尤其是吃熟肉。另外,你看動物世界,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聰明,這是其一;其二,食草動物并不比食肉動物長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現實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僧人。真正的僧人是不吃葷腥的,還要“過午不食”,而真正的的僧人,很少有高壽的——能過七十,就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他們也會胖,但有種胖,叫“虛膘”,不是真正意義的胖。至于饑餓可以餓死有害細胞,則純屬無稽之談。試想在一個豬圈里養了幾十頭大小一致、地位平等的豬,在不喂食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會把一些豬餓死,而另一些豬卻完好無損呢?當真有可能把有害細胞餓死的時候,我絲毫不懷疑那些好細胞也一定會與那些有害細胞一起同歸于盡!因為它們不具有幸免于難的當然道理。
當年提“破除迷信”。 我想,迷信鬼神,還不算是最大的迷信,權威才是對人的思想危害最大的桎梏。人們信互聯網上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就是迷信權威。
20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