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9年 2月5日)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共同歡慶的傳統豬年(農歷己亥年)最重大節日—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傳統名稱有陰歷年、新春、新歲、新禧、大年等,俗稱“度歲”或“過年”、“年初一”等。這是漢族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又稱陰歷或夏),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與當今的公歷元旦不同)等。
作為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的第一大節日,它興起于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也就是到現在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漢武帝以前,新年開始的具體日期并不統一。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以夏商周三代為例,夏朝的夏歷把春季一月作為歲首,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歲首,周朝的周歷以冬季十一月為歲首。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到了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太初歷》,史稱"太初改歷"。他敕令把新一年的開始固定在夏歷的一月一日,此后歷代相傳。到現在大約有2100多年,但這時候的農歷新年習俗主要還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時期,農歷新年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年的重點開始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轉型”為具有娛樂性、世俗性的“娛人”。換句話說,直到唐宋時期,過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民狂歡的“中華第一節”。
雖然農歷新年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了,但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后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1913年7月,大總統袁世凱批準以農歷新年為春節,例行放假,從1914年實施。自此,農歷新年就改稱“春節”了,可以看出,現行的春節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采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制度。從此,正式將公歷1月1日作為新一年的開始,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其實新年也好,春節也罷,只是形式和稱謂的變化,幾千年積淀的維系中華民族心理素質穩定的文化內涵并沒有改變。今天的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的釋放日,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家園和重要支柱。
正因為老百姓及其重視春節,在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所以廣義的春節期一般是指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節)。
過春節前,背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會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活動一般包括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春節不僅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期間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湯圓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任何持鉆3000簡書鉆以上的網友在5日23:59之前“點贊+評論”此文,即送簡書貝,即做即送!重復操作僅1次有效!
歡迎交流、分享? ?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本人是Fountain&簡書社區首批特邀合伙人,簡書會員官方授權資深推廣專員。購買尊享(以及其他各類)會員專享鏈接:http://www.lxweimin.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別優厚的返贈簡書貝哦)
聯系微信:gd_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