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寒風中,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自發為他送行,他們胸戴白花,長跪不起,幾乎每一個人都哭成了淚人。
這是他去世兩年后遷墳的場景。
蒼空含黛,大河嗚咽,多災多難的蘭考人民迎回了他們的好公仆焦裕祿。
一位老貧農泣不成聲地說出了36萬蘭考人的心聲:“我們的好書記,你是活活地為俺蘭考人民,硬給累死的呀……”
語文教科書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向我們一代代地傳承著“焦裕祿精神”。
今天,是焦裕祿同志誕辰100周年。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北崮山村的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2年,正是河南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拐在了這個豫東小縣,讓蘭考人飽受饑荒貧窮,焦裕祿臨危受命,擔任蘭考縣委書記。
望著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白茫茫的鹽堿地,他誓將幾十萬災民救出“三害”?。
“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定改變蘭考面貌。”
475天里,為了摸清“三害”的來龍去脈,他方圓跋涉了5000余里,走遍了蘭考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查風口、探流沙、追洪水、看流向,成功繪制出了“三害”分布圖,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攻略,探索出了栽種泡桐防風固沙的辦法。
他心中裝著百姓,唯獨沒有自己。
長期患有肝病的他,強忍著巨痛堅持工作,疼得厲害時,他用鋼筆、茶缸蓋等堅硬的東西頂著肝部。
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我們熟知的他雙手叉腰的這張照片,看起來很帥,但他此時的肝病已經非常嚴重,只能用手始終抵著腰部來減緩疼痛。
他帶領群眾,種植泡桐、筑堤修渠、改良土質。讓20多萬畝鹽堿地變良田,長出了泡桐花。
1964年5月14日,積勞成疾的他,肝癌惡化到無法醫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臨終前,他的唯一要求是:
“死后把我運回蘭考”
“埋在沙丘上”
2017年2月,蘭考縣脫貧摘帽。
昔日風沙口,今日變良田。如今的蘭考綠樹遍野、泡桐成林。焦裕祿所獻出的光和熱,讓九曲黃河的最后一道彎熠熠生輝。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蘭考人的心中,他從未離開,他在村頭田間,在黃河故道,在夜半夢鄉。
他在蘭考播下了自力更生的種子,推動著蘭考人民繼續奮勇前進。
“焦裕祿精神”永不過時,那是我們民族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