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交?”
“交哪里?”
“發什么?”
“要寫什么?我不知道”
其實我想說,我也不知道。在做班干的這么些日子里,經常有同學在收到通知后,來找我們刨根問底。有一些問題還好,是真的有疑問,但很多時候,問的問題就是通知發的內容,像是在做一個拿著答案提問題的游戲。
次數多了,很煩,也很無奈,但還是只能客氣的解答,因為他們所看到的通知,是由我轉發出去的。
但其實我也只是一個轉發者,上級發的通知,跟我轉發給同學們的,明明就所差無幾,大家看到的也是我看到的,可為什么,大家對通知內容的掌握會這么不一樣?
是因為一種習慣依賴的心理嗎?通知大概掃一眼,沒入腦的就問法通知的人吧,直接就能得到答案了,不用一字一句的去看這么麻煩,然后就這么干了,是這樣嗎?
如果是一個小孩子,那還說得過去,他們的獨立性還不強,還有很多事情都不懂。但對于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人來說,這也太奇怪了吧?思想上成熟了,行為卻依舊幼稚,像孩童時期一樣。
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他容易讓人深陷其中而難以發覺,他會讓你忘記對行為進行判斷,因為你習慣了這個行為就不會去思考它的正確性。就像這種依賴的心理,毫無意識,也就無法自拔。
但終有一天,這個社會會將你拍醒,會逼著你擺脫這種依賴,趨于獨立。當你走上工作崗位,依舊帶著那種依賴的心理來面對你的上級、面對你的工作,你就會發現,不僅無法依賴而且必須獨立。
工作的環境可不同于學校,離開了溫床,再也不會有人護著我們,我們只能自己解決,職場的臉色可不好瞧。提前意識到并糾正,將來也能少受點委屈。
除了依賴,大概還有不自信。“應該是我理解的這樣吧?算了,還是再問一下好了。”
其實自己完全有能力判斷理解的準確程度,心里明明有了一個大概的答案,卻還是需要聽到一些肯定的聲音。
如果換一下位置,現在是別人問你,你必須給別人一個答復,你是真的沒有答案嗎?一般不會,那為什么非得要問呢?
自己心里有數的,就果斷一點,別猶猶豫豫,確信有問題就大大方方的問,沒問題就別習慣于拖拖拉拉,非得再三確認,要干凈利落點。
“你能幫我弄嗎?我真的不會。”
“我還是不怎么懂,我怕我搞砸了,你不能幫我嗎?”
我為什么要幫你?為了讓你永遠都不會,以后都找我幫你做嗎?要是因為別的原因確有困難,一次兩次還是可以幫忙的,但不會不是我該幫你的理由。
不會才要去學去做,這是學習的理由,不是不做的借口。
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什么都不會,可現在呢?還是什么都不會嗎?很多事情,都是從不會一步一步摸索學習,到逐漸了解掌握的,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個過程,從嬰兒起我們就開始在做這件事。
不會,是開拓新道路的理由,而不是就此止步的借口。如果因為不會,就不去嘗試,那孩提時候的我們,是如何活到現在?
可能學習的環境還比較能照顧我們這些大孩子,但社會的工作環境可沒那么仁慈,可不會再護著我們。既不會,還不學,空坐著,只能等著被淘汰,別以為上級是老師,公司是學校,公司能讓你慢慢的學,公司則是讓你快快的干。別人雇你是去替別人賺錢牟利的,而不是雇你去讓你什么都不做單坐著領工資。
過去什么都不會的嬰兒,能活到現在,不是依舊什么都不會的。現在真的不會的你,要能活到未來,未來的你會跟現在一樣嗎?
既然已經活到了現在,別讓自己活不到未來。成長長的不只是年齡和身體,還有本領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