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火了,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看似很偶然,但如果說疫情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的話,又好像充滿著必然。
也就是說,互聯網醫療遲早要火的,而這一天,因著疫情,提前來了。
可居家篩查、可疏導情緒、可保障復診、可覆蓋基層、可技術提效...... 當一款產品有這么多的有好處時,它的火真真是攔不住了。
更何況特殊時期患者不敢去醫院,線上問診的可不僅僅是新冠,而還有廣大的慢病復診續方,這對在線續方購藥的需求更是大了。
當然了,看作用不如看相關方的利益,但這一局里,相關方的利益都妥妥到位。
政府支持不用說(天津甚至11分鐘火速審批互聯網診療項目),醫院也很重視(170家醫院開通新冠肺炎在線問診,都還是大醫院呢),醫生和用戶都不抵觸,甚至逐漸養成習慣,于是還真是沒什么神仙擋道。
然而困難也是必須有的。缺醫生(醫生都上前線了,肯定缺)、缺物流(看了病結果藥送不到)、資源浪費(正因為醫生稀缺,怎樣高效分診、減少浪費變成一大功課)。
說了半天,這兩天互聯網醫療到底有多火了呢?
幾個數據:
微醫:截至2月9日12點,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冠免費義診專區已集結近2.5萬醫生在線接診(而他最早其實只有1500個已注冊的相關科室醫生),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12.3萬人次。
丁香園:截至2月9日19時,丁香園的“實時疫情動態”頁面瀏覽量已達17億次。(患者教育的資料整理和分發正是互聯網的強項)
妙手:用戶數達3000多萬,單日問診最高1萬。
對了,還有互聯網醫療的親哥哥,遠程醫療哦。
據微醫說,他們在開展義診后分析數據,不少基層醫護以患者名義向平臺專家發起訂單,迫切尋求專家來指導。由此可見基層會診的需求有多大。
而5G的來臨,可為這些大專家遠程督導提供了太多的便利(醫療數據比普通辦公數據大太多了,尤其還有醫療影像這種龐然大物)。大專家的助陣+不受地域限制的案例治療和探討,實在是個福音。
如果說線下醫療是第一戰場,那線上醫療叫它第二戰場也不為過了。
唯一可惜的是,醫保這個親爹,怎么還沒跟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