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一,精其選。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真是浩如煙海。但是,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從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書,都是經過歷來群眾的推薦,經過時間的選擇,流傳了下來。我們看見古代流傳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現在我們所稱為“經典著作”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
我們心里先有了這個數,就可隨著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須要精讀的書。還有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讀,在一個時間內只能讀一本書,一本書讀完了才能讀第二本。【讀經典,精讀,一本一本讀】
二,解其言。這就是說,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字面意思要懂】
三,知其意。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比寫那部書的人的話少,他所說的話總比他的意思少。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簡單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說的話那樣啰嗦。
【字面背后的意思要懂】
四,明其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僅只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于為前人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
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至于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只有達到“六經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不僅是道理,還有作者的思路和邏輯,很多時候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以下兩點是我的補充:
【五,摘其要。所謂把書讀薄。通俗點說,干貨整理出來。關鍵的思想,觀點,框架,思路,閃光點,精彩處整理出來。要點理出來,精華就萃取出來了。】
【六,應其用。所謂把書讀厚。學以致用,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用。不會用豈不是白讀?應用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之前不清楚的地方和沒注意的細節。除了現學現用,更進一步還可活學活用,遷移著用。讀一本書,相當于掌握了專業技能進而變成通用技能。】
總結,讀書的方法:
精選,解言,知意,明理,摘要,應用。
是為道,為戰略。
速讀法則為術,為方法。它文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