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正月初六,現任班級課代表尤曉彤用微信給我拜年,并詢問寒假有沒有隨筆作業,還說班里有些同學都奇怪我沒有布置寫隨筆,這很不正常,不符合我一貫的做法。我笑了起來,很是得意:學生將隨筆當成生活必需品了,寫隨筆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我回到:“不寫隨筆,是不是感覺生活像缺了什么似的。因為過年,年前沒布置;現在你不問,我也正想。” 我對隨筆的堅持,初見成效。
開學之后,我批閱學生的寒假隨筆,欣喜地發現:很多學生,寒假伊始就寫隨筆,完全自覺行為,不因為我沒布置而不寫;并且將具體寫作日期明確地寫在題頭(平時我這樣要求的)。在老師沒有布置的前提下,學生能將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手記下,成為像吃飯睡覺一樣的生活常態,這令我欣慰。學生對隨筆的堅持,有一定效果。好的習慣,力量是強大的;但培養一種良好學習習慣可不是一天兩天那么簡單,是師生長期摸爬滾打共同努力的結果。
大部分學生一提寫作,就頭疼;仿佛寫作是天底下最難做的事。無論老師怎么淡化寫作的困難,但在學生看來,寫作就是最難!難在哪里?不在作文本身,而在學生不愿動筆不愿動腦這種習慣上。余華曾經說過:“寫作的捷徑,只有一個字,就是寫!寫個二三十年,寫作就變成了你的生活。”余華所言極是,不寫怎能整出一篇文章,作文又不是靠吹牛吹出來的!“寫”果真能變成學生的日常生活,一篇隨筆怎能寫不出,寫不好。要解決學生愁寫作、怕寫作的問題,得從根源上入手,“逼迫”學生不斷地寫。
(一)高一到現在(高二下學期),用時間熬煉
高一學生一入學,我就布置寫隨筆,并強調隨筆的重要性。
為什么要寫隨筆,就是要記下我們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一些想法,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突然閃現在腦中,這時要及時用筆記下;否則,時過境遷,會遺忘。一周寫一篇,鼓勵寫二篇甚至更多篇。一周的時間夠長,不止有一二個像流星一般突然出現的想法。
字數先是根據中考要求600字為準,再慢慢地加到800字甚至1000字。剛開始,我不要求學生寫得多么得體多么講究技法(一般寫的不會太好),關鍵看寫的字數夠不夠、篇幅長不長。隨筆就是我作文教學的一塊自由田,任由學生馳騁發揮;不要規矩太多,教法太多,學生可連載小說,也可寫詩填詞。孫紹振先生說過,作文教學有時是反效的,就在于教師越教越有框框,學生越不會寫。鑒于此,對于篇幅長、字數多的隨筆,我就大加表揚,毫不吝嗇;以督促學生先在篇幅上寫長。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敘述描寫,字數多,學生很自然就能運用多種技法加以表現,可能事先他們并不知曉。
學生喜歡老師表揚,尤其剛入高中,以期樹立在陌生同學中的良好形象。我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一旦“逮住”學生的亮點,就“狠狠地”表揚,被表揚的學生隨筆越寫越長,其他學生也努力往前趕。于是,班里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風氣,越寫越多,越寫越好。
一周二周……一篇二篇……在每個必寫的星期里,隨筆越積越多。學生用時間熬煉隨筆這鍋粥,愈久彌香。
(二)隨筆就是生活
岡察洛夫曾說:“我只能寫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思考過和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我清楚地看見過和知道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常在一起的東西。”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離開了生活的寫作是一潭死水,正如岡察洛夫所言——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常在一起的東西。這個道理學生都懂,懂又能怎樣,到了寫隨筆的時候,他們還是一籌莫展,不知道寫什么好。高中學生的生活主要是以在學校學習為主,要說沒什么好寫的,大家都一樣;可總有一些學生的隨筆寫得生動逼真,細膩深刻。據我了解,隨筆寫得好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些學生能細致地觀察生活。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能留心觀察生活,這是寫好隨筆第一步。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作文要貼近生活,寫作離不開生活,但是有了生活就一定能寫出好作品?生活不等于寫作。既然這樣,把生活轉化為作品,是需要過程,實施一些做法。過程不必著急,慢慢堅持;而一些做法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加入實施。在開始寫的時候,學生沒有話題意識,于是我先設置一些話題,譬如“軍訓中發生的小事”“你家的廚房”“在學校吃飯的見聞”“學校的夜晚”“讓我猜猜你筆下的同班同學是誰”“母親的雙手”等等,用話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構思。有些話題光靠想象,很難貼切寫出;學生提前進行充分觀察和構思,動筆寫下來就是容易的事了。慢慢地,學生就有話題意識,隨筆也就成了生活。
(三)我是學生最忠實讀者
學生剛入學寫的隨筆,字不通句不順,再加上學生愁寫一般會以應付作業心態寫作成的;我閱讀時,像喝草藥似的,苦澀難以下咽。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付出體力和磨礪耐力極其艱難的事情,我任教的兩個班一百多本隨筆,按每周每篇不少于600字來算,總共不少于六萬字;假如每分鐘閱讀200多字,就能大致算出我每周批閱隨筆花費的時間了。
有些學校的老師,從來不要求學生寫隨筆,只寫考試作文,學生高考成績也不低。這種情況存在,也無可厚非,畢竟高考是指揮棒。有時老師們也會懷疑在隨筆上付出那么多精力和體力,對學生有什么好處,對語文教學有何益處。就高考而言,兩周一次大作文寫作,也足夠了,語文課程標準也沒有明確規定學生必須寫隨筆,那為什么還要求學生寫隨筆憑空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我在勸導學生堅持寫隨筆的時候,經常說:“你寫的隨筆,不一定在高考中用上;但它一定是你高中生活的真實記錄。俗語道:雁過留聲,人過留跡。很多年之后,你可能不記得老師講過什么知識,但當你拿起你的隨筆本時,高中生活馬上浮現在眼前。還有什么比這更珍貴的呢?”我不將學生高中三年的寫作當成急功近利的事情來看待,并曉之以理,學生也明白了寫隨筆的道理,自然會努力去做。
周一收齊隨筆,我不會著急批完然后發下去;有空就批一部分,分三四天批完。有精彩的隨筆,會讓作者在課堂上讀一讀,大家交流討論一番。我先讀,然后作者讀,班級所有學生集體聆聽閱讀,最后我將文字稿印發給大家,再細讀。如此循環往復。
學生有小煩惱,會在隨筆里尋求我的看法;學生有小秘密,會跟我分享;學生有高興之事,也會讓我一起高興;學生下一些決心,也會尋求我的監督……總之,他們把我看作最忠實的讀者。學生用隨筆這一橋梁,去尋更廣闊的一片天地。我有時不是在讀隨筆,而是在讀一個個學生了。
學生堅持寫隨筆到現在,我堅持閱讀到現在。學生筆下的文字不再像開始時那么晦澀難懂,我讀時也漸漸有了“享受”之感。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