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雙贏模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筆記-6

當人從獨立期走向互賴期,他就開始扮演領導的角色。習慣四,雙贏思維,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能夠實現有效的人際領導。

雙贏思維,是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之一。

?第一,利人利己(雙贏)。使用這種模式思考的人關注的是雙邊利益,他們把生活看作合作成長的平臺而非爭輸贏的競技場。他們的目標是把蛋糕做大,人人有份,而非為一塊僅有的蛋糕爭得你死我活。在互相依賴的長期博弈環境中,它是最好的策略。

?第二,損人利己(贏/輸)。這種思考模式的人認為世界是個零和游戲,你輸了我才能贏。這種思維模式在競爭激烈、缺少信任的環境中非常容易產生。可悲的是,從小到大,家庭、學校、同齡人、體育和司法中,都在培養競爭的贏/輸模式。但是現實社會中,我們不僅有競爭,還需要互相依賴,想要實現夢想就更需要合伙人。

?第三,舍己為人(輸/贏)。這種人通常喜歡取悅他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接受,不惜放棄自己的利益,一昧退讓,縱容。但壓抑的憤怒并不會消失,它們或者在某一天火山般爆發,或者向內轉化成自我攻擊。

?第四,兩敗俱傷(雙輸)。兩個第一類模式的人沖突很容易造成這種結果。為了報復對方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另外,非常依賴的人也可能會放棄自我負責,與周圍人一起沉淪。

?第五,獨善其身(贏)。當競爭和對抗意義不大時,很多人會選擇這種模式。別人怎樣無所謂,重要的是自己只有能力自保,有錢才能做慈善,那些兼濟天下的事情讓別人去做吧。但是只關注自己利益,是無法與他人建立合作互助的關系的。格局小,難成大事。

?第六,好聚好散(不交易)。如果不能做到利益共享,雙方可以放棄交易。買賣不成仁義在,這樣雙方還有另擇他人交易的自由。比較策略的優劣,雙贏>妥協>好聚好散。




雙贏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它包括五個要領。

第一,雙贏品德。包括誠信、成熟和知足。

信用是關系的精髓,誠信則是雙贏的品格基礎。

?成熟是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平衡。敢作敢為才能拿到金蛋,善解人意則可以喂養那只鵝。懂得尺度與分寸,才能掌握平衡。

?知足是一種富足心態,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成功不是搶占最大份額的利益,而是與人合作將蛋糕做大。

第二,雙贏關系。雙贏關系的精髓是情感賬戶的維護,基礎就是信用。彼此信任,才能坦誠相待,做到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要使情感賬戶儲蓄充足,就要持續投資,尤其是對贏/輸模式的人,必須先維護好雙方的關系,讓對方相信你希望真正的雙贏。但是偏執于贏/輸模式的仍大有人在,此時我們就需要B選項,妥協,或者好聚好散也是一種選擇。

第三,雙贏協議。所有相互依賴的關系,如企業與員工、企業與供應商、個人之間、團體之間,都可以通過合作協議來明確和協調雙方的期望。

它包括五個要素:預期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和獎懲制度。雙贏協議要明確規定獎懲,包括金錢、精神、機會、責任以及對集體的影響。

通過雙贏協議,雙方實現平等的合作關系,關注結果而非方法,雙方自我管理,自我評估,釋放各自潛力,實現更好的協作。自由以誠信為支撐,雙贏協議必須建立在雙贏品德、雙贏模式和雙贏關系的基礎上。

第四,雙贏體系。雙贏必須有相應的體系支撐,競爭的環境難以建立雙贏精神。如果提倡雙贏,卻獎勵贏/輸模式的競爭,結果必然失敗。通常情況下,問題都源于體系和制度,而非人。路西法效應告訴我們,好人在監獄中也會變成惡魔。

第五,雙贏過程。過程實現結果,要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可以使用以下四個步驟:

?一是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二是認清問題和顧慮,堅持原則而非立場;

?三是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四是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的方案。

雙贏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思維模式,它的基礎是誠信、成熟和知足的品德,基于此才能建立和維護雙贏關系,通過雙贏協議和雙贏過程達成利益共享的雙贏結果。一個企業要倡導這種雙贏精神,需要搭建全方位的雙贏體系來支持。

習慣四:雙贏思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