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分享之前,請先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否對孩子吼過?我自己的答案是:吼過。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吼罵孩子的父母教養孩子時是無能的體現,我也知道不應該這樣,可每當看到孩子不好的表現時,自己的怒氣值直線爆表,壓也壓不住。
看來,吼罵孩子真是父母最后一塊遮羞布,無能為力時的最無效也是最無奈的一招。
那么,有什么好的教養方式嗎?讓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好?讓父母的怒氣值一直在爆表以下?
這里就要分享一下菲利帕·佩里的《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了,從業20多年心理治療師的菲利帕·佩里在書中,用育兒理念講解了親子關系,圍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際關系,讓親子關系越來越好,讓父母越來越冷靜和理智。
01 孩子是誠實的,不要否認孩子的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本來孩子在比較暗的屋子里玩得挺高興,突然他跑過來對我們說,他怕黑;我們特意做了孩子喜歡吃的飯菜,結果孩子吃了一點后就不吃了,說不喜歡吃。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做的都是想方設法地說服孩子,想要向孩子證明他并不是這樣想的。比如,當孩子說自己怕黑時,我們可能會說,“剛才你不是玩的挺好么,你怎么會怕黑呢?”再比如,當孩子說不喜歡吃時,我們可能會說,“你不是最愛吃這道菜了嗎?你再吃點。”
我們否認孩子的情緒,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樣的后果就是,以后孩子再有負面情緒時,他也不會和我們溝通了,這不僅讓我們的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也讓孩子感受不到幸福。
作者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說,“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傷、憤怒、恐懼當成需要糾正的負面情緒,而是把那些情緒視為進一步了解孩子、與孩子培養親密關系的機會,你可以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深厚。你這樣做時,就能提高孩子幸福快樂的能力。”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我們不要急于否認孩子的情緒,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傾聽孩子的聲音,讓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我們要做的不是評價,只是認可他的情緒就好。
02 正視問題,不要急于轉移話題
當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和我們的想法相反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采用轉移話題的方式達成我們的目的。比如,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我們不讓他關注不開心的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他開心。再比如,當孩子想要某個玩具的時候,我們轉移話題,讓他不再關注玩具這件事。
從短期來看,我們達成了目的,孩子不再糾結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可是這樣做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從長遠上看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
孩子可能學會這種方法,反過來對付我們。比如,當我們想要和孩子討論他的成績時,他卻轉移話題,說起其他事情;比如,當我們想要孩子學習時,他卻找一些理由做其他事情。
不利的影響不僅僅如此。
作者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說,“如果你不斷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孩子抽離當下的感受或體驗,你也在無意間導致他們難以專注。”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孩子,沒辦法長時間專心做一件事的原因。
我們要做的不是轉移換題,而是正視孩子的問題,明確告訴他,我們的想法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讓孩子感受自己被重視的同時,養成直面困難的習慣。
03 詢問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解釋自己的理由
有一次帶著孩子去上培訓班,課后和老師談論了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在談論的過程中孩子在后面靜靜地等著,等談完后想和孩子一起離開時,孩子突然沖出了教室。當跑出教室后已經沒有了孩子的蹤跡,樓上樓下找了好久才發現了孩子,此時孩子已經驚慌得哭了起來。
為了安慰孩子,反復解釋自己為什么這么晚才找到他,卻一點效果也沒有,孩子仍然哭鬧不止。
這樣做之所以沒有效果,是因為我們的解釋會讓孩子認為,大人做錯事情總是有很多理由。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影響的,以后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找很多借口為自己開脫。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味解釋自己的理由,而是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他的感受,讓他知道,我們可以接納他的所有感受,包括憤怒、恐懼、悲傷和快樂,讓他知道我們是理解他的心情的。
04 后記
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緒,不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是解釋我們自己的理由,而是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情,讓孩子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本文由LeegerJiang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