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的《“時間”是認識萬物的尺度》一文的續篇(五),是在時間流逝中的隨想系列,通過對在時間中發生和存在的事物,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從事物的整體、事物的現象和蘊含、事物的因果性、事物的變化發展可能性等方面,進行批判分析;通過對一些文學藝術作品有關人在時間中的人生系列、人生內容、人生意義和目的、人的發展的現實性和可能性以及必然性的解讀,加深對康德的“范疇”的“時間圖型”的理解,佐證自己的“人類的時間意識是認識萬物的尺度”的想法。
以“時間意識”認識事物,從靜態和形式的角度,可以訓練人的結構性的系統思維;從動態和內容的角度,可以訓練人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哲學思維,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澄清概念”,而“澄清概念”就是對“概念”進行“具體化、結構化、系統化”的分析和再綜合,就象我們經常說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時間猜想錄之三十】嬰幼兒的活動可以刺激起“時間”意識的顯現
萌娃們第一次看煙花,父母鏡頭下的她們太萌了!
https://v.qq.com/x/page/n06444ruywo.html
真是萌娃!寶寶看到火車開過來,激動成這等表情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6511884558937208004&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萌娃探向鏡子的后面想找到里面的小伙伴,之后萌娃的反應,好玩了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89666550178284778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我們看到一些寶寶在第一次看到煙花綻放時的驚嚇表情,第一次看到火車迎面而來時的驚奇樣子,看到鏡子里的自己而好奇地在鏡子后面找人的視頻,覺得寶寶們很“萌”很可愛。其實萌娃并不“萌”,他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體會、感知、探索這個世界而己。
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生論,0至18個月的嬰兒尚未萌發自我意識,主客體不分。之后至24個月,嬰兒發生了哥白尼式革命,開始具有了客體永久的概念,“我”這個主體和“我”之外的客體之間開始有了分化,也就是說萌發了自我意識,嬰兒開始有通過“我”的活動來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意識,比如說,按先后次序來移動物品到不同的地方,這樣就產生了與時間、空間之間的關系。之后到6歲,隨著語言、象征性游戲、意象等的出現和發展,此時的嬰兒可以稱為幼兒或者兒童了,他們開始了對自己的活動“概念化”(盡管是初步的)的旅程。在這期間,一系列各自發生在特定瞬間的實物活動可以用一些表象系統完滿地表征出來,這些表象系統能以一個差不多是同時性的整體形式把現在、過去和將來的活動或事件,把空間距離遠的和近的活動都在頭腦中顯現出來,兒童的整體感、時間感、空間感大有進步;能進行邏輯概念上的簡單分類;開始提出了“為什么”的問題,標志著因果性解釋的開始;隨著“概念化”活動的進行,兒童開始解除自身中心化,發現某些客觀的關系,進行一些直覺推理。
嬰幼兒的活動的經驗對他們思維的發展非常重要!
如有條件,務必多讓你的寶貝娃多點活動,通過活動來感知世界:一來可以豐富其有關形狀、大小、強度,以及顏色、味道、聲音等的外感官的經驗;二來也可以通過外感官所接收到的經驗信息,刺激起其內感官有關“時間”的意識的顯現,例如時間流逝、時間的量度、時間的前后、瞬時與連續、速度等,這些“時間”的意識,是日后結構化、系統化邏輯思維形成的基礎。
【時間猜想錄之三十一】兒童的語言建構組織能力是“天生”的嗎?
科普公眾號《果殼》1月10日一篇推文《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腦子里的“語言”是什么樣的?》介紹:
“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就利用追蹤目光的技術,試著一窺那顆小腦袋瓜里的語言進展。在神秘的‘前語言階段’,嬰兒的大腦里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研究者認為,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詞匯網絡(比較有關的詞,串在一起記),而且已經能初步分類一些日常物品。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者確定,一個小小的嬰兒,其實認真注視著大人的一舉一動,聽著大人的一字一句。如果想幫助嬰兒語言發育,不妨把嬰兒當成可以平等對話的伙伴,跟她們多聊聊眼前發生的一切。
大人們,可不要小看那正在拼命吸收信息的小腦袋喔。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嬰兒學習的線索呢。”
嬰兒這種構建詞匯網絡和初步分類一些日常物品的本事并不是父母特意傳授的,而只是嬰兒自發性的一種建構能力,那么這種建構能力源自哪里,是天生的嗎?也許當代最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理論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我在《喬姆斯基:為什么兒童會無師自通語法規則?》一文中,摘錄了付曉歌先生的介紹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的文章《喬姆斯基語言學》的部分內容: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某種天賦,兒童天生就具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喬姆斯基稱其為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語言習得機制的提出是建立在他對一些重要現象的觀察之上的。而這些現象絕不可能用其他方式做出正確的解釋。
第一、兒童學習母語非常迅速卻費力甚少。智力尚不發達,還不足以學習任何其它科學知識,這的確是令人吃驚的速度。而更為重要的是兒童最初的語言習得常常是在完全沒有正式、明確的講授下進行的。母親或周圍的人也沒有像教師一樣提供任何類似于正規課堂的條件。再有一個事實就是數據輸入的退化。兒童聽到的話語通常并不是他正在試圖獲得的典型、標準的語言系統。這些話語是一串充滿錯誤、支吾含糊而且不合文法的東西。換句話說,向兒童輸入的是不完整、不標準的信息,而輸出的卻是圓滿完整的語言系統。那么,是什么促使兒童去保留語言中正確的內容而又摒棄其中的錯誤之處呢?
第二、如果說語言不是天生的,那就還有一些事實令人感到疑惑。兒童學習自己母語的環境差異懸殊。但他們的習得過程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階段:模糊不清的言語時期,無條理的言語時期,單詞句子時期,雙詞階段,正在形成的語法,與成人相接近的語法,完整的語言能力。不管兒童學習語言的環境有多大的差異,他們還是能夠達到大致相同的語言水平。兒童也許很擅長有差異的不同事物,但是在他們最初的語言習得時期,這些差異程度表現的極度微小。
第三,兒童在有限的時間里從有限的話語(通常是不標準的)中掌握了語言完整的語法知識。他們不但能夠理解和造出他們已經聽到過的句子,而且能夠造出以前從未聽過的句子。兒童從有限的話語中學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語法知識,用有限的手段表現無限的思想,語言的這種‘創造性(creativity)’絕不可能靠‘刺激——反應’產生出來。
所有這些現象都暗示,盡管嬰兒并非一出生就掌握一門語言(正如一出生就能用眼看一樣),但他們天生就有一種逐漸形成語言的能力,這與他們天生就要學會走路的能力極為相似。”
如果正如以上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習得機制”是天生的話,那么,兒童的語言建構組織能力就是一種“歷時性”的產物,很大可能是由基因遺傳而來的。
“時間”過去了就過去了,但人在時間中,總會有一些東西會延續下去。
通常我們都會將孩子學習的好壞歸因于“環境”因素(極個別極個別的“天才”兒童除外),但我們都忽視或忽略了孩子都會遺傳了一些普遍的“認知結構”,而這些“認知結構”可以通過經驗或學習活動“激活”,“時間意識結構”包括了“時間的系列、時間的內容、時間的順序、時間的總和”就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基礎性的一種。如果我們能遵循這些“認知結構”的規則或規律來學習,則會“事半功倍”。這就是“建構主義”的學習方式,也可以說是“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
【時間猜想錄之三十二】“一見鐘情”靠譜嗎?
不朽經典 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主題曲 唯美鋼琴版
https://www.iqiyi.com/w_19rvlst455.html
《羅密歐與朱麗葉》1968年版 主題曲<A Time For U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s411T7tk?from=search&seid=87254688833432668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W411h7wT/?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t411G71j?from=search&seid=1127578988637562892
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沉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現象,又稱“錨定效應”現象,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我們對人和事,都會有不少“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的經驗,但是隨著與人交往次數的增加、交往程度的加深,以及對事情的信息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深,通常來說,對人的印象和對事的認知都會發生改變。
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些表象的東西,對事物接收到的最早的信息是片面的,但是,若我們有心的話,時間會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更全面、更深度地認識一個人,認清一件事。
不過,有一種現象似乎是例外,那就是“一見鐘情”。我們從不少文學藝術作品中,其中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最典型,見識過“一見鐘情”的魔力,一見即鐘情,海枯石爛心不變,演繹出一個個激情浪漫、蕩氣回腸、感人落淚的愛情故事。
可是,文學藝術作品畢竟是文學作品,雖不少有現實經驗為藍本,但一般經過藝術加工和升華,“可能性”大于“現實性”,那么,“一見鐘情”在現實中靠譜嗎?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是一見鐘情,白頭到老的。雖然他們的人生不象文學藝術作品那樣的激情浪漫、蕩氣回腸、感人落淚,甚至只是平平凡凡淡如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畢竟他們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攜手同行,這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份吧。
【時間猜想錄之三十三】愛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影視剪輯-星際穿越,愛是可以超越一切時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C4y1H76p?from=search&seid=17667322686109976976
星際穿越:”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T4y1L7Jq?from=search&seid=9342341244806960196
《星際穿越》是諾蘭導演的基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現代天文物理學的“黑洞”、“蟲洞”等理論而演繹的一部“硬核”科幻巨作,影片不僅贏得口碑,還贏得票房。
影片除了精彩的“星際穿越”、“黑洞”、“蟲洞”等的特效演示,賦予了影片科學的主題元素外,還有一個更深刻的主題,那就是“愛”,賦予了影片以強烈的人文因素。
影片中的女主角科學家布蘭登說的一句話:“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概括了這一主題。
這一主題由兩條線展開:一是男主角的父親在地球即將毀滅的時候,履行對女兒“愛”的承諾和責任,飛向太空尋找人類可以生存居住的星球;一是女主角科學家憑著一種強烈的“愛”的直覺,相信她的未婚夫之前飛向太空所尋找到的星球是適合人類居住的,盡管她的未婚夫沒有發回這樣的信息。影片最終,父親履行完了他的承諾和責任,而布蘭登也到了她未婚夫所到的星球建立了人類居住生活基地。
與其影片說的是“星際穿越”,毋寧說的是“愛的穿越”。愛是什么?這不是一個可以用語言去下定義的概念,愛是一種靈魂,其自身不被人所見、所觸、所言說,然而它卻會以各種現象呈現出來,它是在時空中彌漫的存在。因此,愛是可以用心去觀照、去領悟的,用行為實踐去理解、去實現的,并且愛是可以用音樂、歌曲、詩歌、小說、繪畫、電影等方式來表達的。 ????
公眾號《哲學園》1月14日推介的謝文郁的文章《情感分析與偶態形而上學》(原載于《河北學刊》2020 年第 20204 期 第 17-33 頁)的內容摘要中說:
“在唯名論—經驗論的主導下,形而上學研究一直受到語詞分析和經驗分析的嚴格束縛,無視情感在認識論的作用,從而也就無法把情感對象歸為認識對象而加以認識。然而,人在生存中并非僅僅與經驗世界打交道,還與情感所指向的可能世界(情感對象)打交道。人可以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討論可能世界,從而把可能世界視為一種幾率現象。但是,一旦進入情感所指向的可能世界,就會發現,可能世界對現實世界具有優先性,乃是現實世界的基礎。分析情感的認識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可能世界,并對可能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有深入的理解,從而大大地拓寬我們的視野,展示更大的人類生存空間。”
在人類的各種情感中,“愛”是最具廣度、深度、高度的,“愛”可以在過去的美好、當下的愉悅、未來的憧憬之間來回穿越,給生活增添樂趣和色彩,拓寬我們的視野,展示更大的生存空間。
Jennifer Rush - (愛的力量)Power Of Love 1985年現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W41137A7?from=search&seid=5542702340326932739
Jennifer Rush - The Power Of Love【mv中英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54y1D7Ja/?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6
Laura Branigan羅拉·布蘭尼根【the power of love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J41177nR?p=1
Celine Dion-Power Of Love 席琳狄翁-愛的力量 中文字幕MV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J411S7Wr?from=search&seid=5542702340326932739
鄧麗君 The Power of Love(愛的力量)—1985.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W411T7pe?from=search&seid=5542702340326932739
【時間猜想錄之三十四】交朋友,一定要“三觀”一致嗎?
現在許多人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手機上網輕而易舉,但隨之也出現了一種現象:互聯網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們閱讀支持我們看法、觀點的文章。大數據精準推薦、新聞個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見很少會出現在我們的屏幕上。我們越來越多地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區里。這就是思維偏差中的其中一種——“確認偏誤”
我們也經常說:“交朋友,一定要交‘三觀’一致的”。何謂“三觀”?一般來說,三觀”是指:知識觀,主要是指對自然的科學認知;人生觀,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自己人生目的和意義的設定:價值觀,主要是指自己在與他人、與社會交往時所訂下的行為準則。
人有“三觀”,但這只是作為“人”這個“實體”的其中的一種“屬性”,“屬性”不是恒定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個人的“三觀”發生改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與時俱進”,這正是個人進步的表現。
在特定時間點,找到“三觀”一致的人成為朋友已經很難了,而要維持朋友關系共同改變“三觀”,就難上加難了。
因此,為了避免“排他性”強的“確認誤差”的出現,交朋友只要在價值觀上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線、彼此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就可以了,就象俗話所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無論貧富、地位,千萬不要強求價值觀的一致!而知識觀、人生觀大可不必相同。
周華健 - 朋友 MV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J411S7Sy/?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179z/?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