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讓一個成人抱起一個嬰兒,你能想到幾步?
像把大象放在冰箱里一樣簡單,最多三步:走近、抱起、放下。
我們想不到更多的步驟。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個剛出生在世界上的小家伙怎么會懂?
場景一:你突然來到A嬰兒面前,沒有預告,沒有眼神交流,生硬快速抱起嬰兒。然后一邊看著手機里的信息。
場景二:你輕輕走到B嬰兒面前,彎下腰,看著他的眼睛,輕柔地說,我要把你抱起來了,然后等了幾秒,再慢慢將手搭在她的身邊,慢慢移動你的身體和她的身體。
這兩個場景在A、B孩子腦海中分別會留下怎樣的信念?
我是一個重要的人嗎?
我被認真地對待嗎?
這是一個信任的世界嗎?
A嬰兒和B嬰兒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
長久積累,這些嬰兒長大,那些溫柔或粗魯的方式就這樣留在他們的生命里,成為他們安身立命一生的安全感。
但是做到每一次這樣溫柔對待嬰兒,對新手父母來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誰能7*24小時不停尊重溫柔回應嬰兒每一次換尿布、喂奶、洗澡、哄睡的需求?
那我們該怎么辦?
“全心全意*一點點時間”遠遠大于“三心二意*全天陪伴”
與其24小時不打烊苛責自己做一個好爸媽,不如不被分割、全神貫注的陪伴一刻鐘。在那一刻鐘里,你是嬰兒的整個世界。至少在那短短的十幾分鐘,我是全然被愛、被關注,我是重要的。
人之初,不在于你究竟花了多少時間陪孩子,而是在陪的時候,你的心和他的心是不是通過眼神交流、語言預告、溫柔慢動作這些儀式在一起。
這就是美國RIE理念倡導的Undivided Attention不被分割、打擾的關注。
對新手父母的一條現實建議,在狀態好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孩子一段不被打擾的關注。放下手機,告別肉體出席和心不在焉,只是簡單在一起。如果沒有力氣,與其強打著精神,不如想辦法先休息,嬰兒不需要那么多你陪玩他的時間,他也可以一起陪你休息。
(二)一生中,我們要給嬰兒換多少次尿不濕?
這是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例行公事,把它完成的意愿太強,幾乎沒有想到對于嬰幼兒來講,教育就藏在每一次如何換尿不濕中。
嬰兒A被大人拽著雙腿,強按住套上尿不濕。
嬰兒B聽到一個聲音,“我要給你換尿不濕”,隨即看到他熟悉的臉,他能看到對方的眼睛,繼而聽到一個聲音,“我可以嗎?”隨即每一次移動他的身體,他都能聽得到預告。
而我們給孩子換7000多次的尿不濕中,慢慢積累了嬰兒A和嬰兒B對于“何為尊重”這個教育的答案。
照顧本身就是最無聲的嬰兒教育。
這是RIE教育最為核心的理念之一。所以0-2歲的嬰兒教育哪里有課程體系?
如果非要說嬰兒課程體系,那就是吃奶、睡覺、洗澡、換尿不濕,這樣有規律的照顧。不是被分成了音樂課、藝術課、體育課和腦潛能開發。這么小的孩子,在一切如新生全然吸收的階段里,哪來的分科教育呢?
那是成人假象的嬰兒,不是真實的嬰兒。
幼兒園小學化,嬰幼兒早教幼兒園化,帶著孩子馬不停蹄地趕場子,頻繁看看同儕壓力中別人家的孩子,頻頻跺腳,心急如焚,這是多少中國父母的心靈寫照。
在米來未來嬰幼兒觀察課堂上,我極少見到沒有報過分科教育為主的早教機構的孩子。看著這些奔波的小寶貝們,想到他們的吃喝拉撒固定作息被那些分科早教方便大人自主約課、不固定時間的日程表打亂,孩子們暈頭轉向,失去了一日吃睡玩固定流程的安全感,他們除了不明緣由鬧情緒以外,還有什么發泄渠道?
而空留帶孩子趕場子、費力不討好的我們站在那里,不明白為什么的困惑摻雜一絲絲委屈等著被發酵成一場情緒暴風雨。
(三)嬰兒真正需要什么?
嬰兒的需要有三:有規律的照料、不被打擾的玩耍和睡覺。
1. 有規律的照料需要我們大人去學習如何去尊重方式照料,正如上文提到如何抱孩子、如何換尿布,需要如持證上崗一般嚴肅專業的學習。米來未來作為一家幼兒園,永遠把家長先上課放在孩子排隊等待入學時,所有考量因素的第一位,而米來未來上幼兒園之前的親子課更愿意被稱為一門嬰幼兒觀察的家長課。雖然目前推廣各種形式的家長課都很難,但我們希望用很久很久的堅持來等待家長課普及比幼兒園普及還廣的那一天。
2. 不被打擾的玩耍,在中國越來越難。好像在我們的文化中,一個不作為的媽媽就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我們習慣做的多,我們更習慣靠做的多來表達我們是一個合格的媽媽。而一個24小時被陪玩的經歷,對于一個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嬰兒來講,實在是一種折磨,在陪玩的拉鋸戰,作為一個仿佛擁有一切權利的大人,克制自己不控制太難了。于是,不是孩子玩,而是我們控制他們玩,誰能在控制中找到自己?
孩子是通過“自己做”來“做自己”。
3. 沒錯,第三個真的是睡覺。
RIE創始人Magda Gerber,爸媽少做,多去觀察,最能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Observe more, do less, enjoy most.
你與輕松育兒,只差一場專業的學習。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