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第36篇
我覺得在進一步講“自我”這個概念之前,我們應該先認識一下大腦,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因為一切“心理”皆“生理”。
了解大腦有幾種方式,我們可以從解剖學的角度去了解大腦的構成,也可以從生理學的角度去了解大腦各部分的功能,不過從這兩個角度難度過高,不是最佳的起步方式,因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實在是太復雜,而且對于一般人來說,沒有必要了解地這么詳細。在我看來,最好的角度應該是進化的角度,生理的角度告訴我們的是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而從進化的角度去理解大腦,我們就會明白大腦為什么要有這些功能。
理解大腦的三個角度
1. 解剖學 Anatomy 解釋的是“What”
2. 生理學 Physiology 解釋的是“How”
3. 進化生物學 Evolutionary biology 解釋的是“Why”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記住大腦進化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它只在原有的基礎上去發展和增加新功能,而不是從零開始,所以盡管人類的大腦很發達,但它依然保留了進化的印記。
從進化的角度,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大腦理解為爬行腦,情緒腦,和思考腦。雖然這也是大腦的進化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有優劣之分,雖然我們自以為自己的大腦更加高級,但是從終極目標——生存與繁衍來說,我們的大腦并不優于爬行動物,或者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我們大腦之前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生存與繁衍策略。
想要從本質上去了解這些不同的生存與繁衍策略,以及它們與大腦之間的關系,我們還得從生命的邏輯開始說起。
生命有一個重要需求,那就是自我延續。這個目標聽著容易,但是要達到卻很難,因為不同于非生命物質,例如巖石,生物體十分依賴它的生存環境,它必須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才能維持自身的形態。這就使得生命在變化無常的環境前面,變得十分脆弱,一旦環境超出了自己的適應范圍,它便很難持續下去。這個時候,生命就必須發明出“反脆弱”的策略,而最好的策略就是,隨著環境一起變化。
面對無法預知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策略有兩種:大量繁衍和學習。我們拿人類和病毒來做個簡單的對比:
病毒就是典型的靠大量繁殖來獲得可適應性,比如說,有種病毒每隔0.5秒就分裂1次,即由一個分裂為兩個,短短幾分鐘它就能獲得成千上萬的子代。所以病毒只需要在自我復制過程中,有微小的出錯率,就能足夠確保生命的“適應性”,因為不管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子代中總有一些會因為更適應環境而成功地繁衍下去。
人類則恰恰相反,人類的繁衍速度相對病毒來說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所以人類的“可適應”策略則完全不同,人類依靠的是學習能力,也就是在基因之外,開發一套平行的“信息記錄”策略——文化。(這些在后面都會詳細講到)
不過,在生命之初,它的存在形式還十分簡單——單細胞生物,所以它可用的“適應性”策略就只能是大量繁殖:它必須利用DNA自我復制過程中那微小的差錯率來實現子代的多樣性。
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有很多突破性的“發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性繁殖。在兩性繁殖的出現之前,DNA的變化只能依賴復制過程當中的隨機錯誤,按照這個微小的出錯率,生命估計到此時還沒有突破單細胞生物的形式。兩性繁殖的出現則讓生物體之間通過基因混合與交換來產生無窮無盡的新的基因組合,這才使得生命的多樣性能夠呈指數增長。這種新的突破也給生命帶來新生存和繁衍策略。
待續....
P.S. 整個系列有些亂,這是因為我發現這些內容都相互關聯,想要徹底明白“人”,我們真的不得不回到生命的本源,正好我也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整理一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