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上初一。那年有中國有三件大事,加入WTO、世界杯進決賽、申奧成功。
WTO和世界杯都不感興趣。那時想著2008年的時候,要去北京上大學,去當奧運會志愿者。
當然,后來沒有去北京。但志愿者這個名詞卻一直伴隨著我。
大學加入了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從大一的社員到大二的副會長再到大三的會長,可以說青協陪伴了我整個大學的成長。除了學校的活動,我還被選拔為第四屆中博會志愿者,讓我第一次有了大型活動志愿者的經歷。
不過現在提起青協,難免有些傷感。因為當時我的搭檔,也是最要好的朋友,在一次意外中走了。所以現在很少刻意去回憶那段日子。
畢業之后,會經常去參加單位組織的獻血、敬老院慰問等活動,也是保持著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和熱愛吧。
這兩年,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在做公益,而且做得很走心。跟他們熟悉之后,我也開始加入他們的志愿者行列。
比如我們隔壁小區的孫老師,在做家長讀書會和兒童閱讀推廣,還經常帶小朋友們開展科技之旅、自然之旅等活動。孫老師知道我對植物感興趣之后,便邀請我當他們的自然導師,教小朋友們認植物。我當時有點擔心自己不能勝任,畢竟不是專業的。孫老師說,沒關系啊,公益活動跟商業活動不一樣,哪怕你只影響了一個人,也是好的。
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后來證明,那次課還不錯。上周去童書館,正好碰到一個上次參加活動的家長,她還記得我,并表示她女兒現在對自然很感興趣。
又比如長豐馬郢村的鐘宇書記發起的馬郢計劃。這個計劃旨在連接城市和鄉村,讓鄉村更美,村民更富裕,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關愛。
目前這個計劃已經得到很多人的關注,馬郢的各項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第一次去馬郢是參加他們的《馬郢之聲.朗讀者》,在跟鐘書記和朝顏姐姐聊過之后,他們非常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志愿者行列,并邀請我當下一期朗讀者的主持人。在活動的籌備過程中,跟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我發現,馬郢的志愿者們都好厲害。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而且做事極為負責。這令略懶散拖拉的我很汗顏。
我在想,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來支撐他們去做這些事呢?
額,不說別人了,想想自己為什么會對公益活動如此感興趣呢?
1.傳統教育。可能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奉獻是美德吧,向雷鋒叔叔學習之類的。當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也過了。維護好自己的正當利益,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給社會添麻煩,本身也是為社會做貢獻。所謂做好事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
2.同頻相吸。能跳出自己個人狹隘利益圈子,而考慮為整個社會謀取福祉的人,不管做得怎么樣,本身就讓人敬佩。美好的人總能吸引我。
3.帕累托最優。準確說,應該是帕累托改進。即在有限的范圍內,通過公益活動能夠使資源分配的效率達到最高。很多從事公益的人都是搭建一個平臺,將資源從富集的地方轉移到稀缺的地方。作為一個學經濟的人,如果我能用自己很小的成本(比如一個上午的時間)換取其他人比較大的收益(了解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自然知識),那何樂而不為呢?
4.自我實現。現在大多數人在物質上得到滿足的途徑越來越多,同時也能感受到物質帶給我們幸福感是有限的,必須從另一些事情上來獲得滿足感。(可能是我還不夠有錢,哈哈)所以,如果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努力而變好了一點點,也是一種成就。
以上,是剛剛想到的幾點。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個人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大小是跟個人能力成正比的。我并不贊成以過度犧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為代價去做公益的行為。
量力而行,是我的宗旨。至于這個力,能量到什么程度還得看自己呢。
希望一直保持對公益事業的熱情,到老了,也能做個快樂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