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有自己的主見,有想法卻不敢表現,有意見卻不敢有主見,只會毫無目的地順從的跟著別人,哪怕是違心的、錯誤的,這屬實是悲哀。
古希臘神廟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中國先賢孟子則言"萬物皆備于我",東西方文明不約而同地將自我認知與獨立思考視為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
沒有主見的人,如同隨波逐流的浮萍,看似輕松自在,實則喪失了精神上的自主權,淪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這種精神上的依附狀態,不僅使個人淪為平庸,更讓社會失去創新的活力。從蘇格拉底的飲鴆到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人類文明史上的每一次進步,無不源于那些敢于堅持己見、不隨俗浮沉的獨立思考者。
沒有主見的人往往陷入盲目從眾的泥沼,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戰國時期,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曾言:"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揭示出人們常常因各種外在因素而喪失客觀判斷。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更是指出,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其獨立思考能力就會急劇下降。歷史上如德國納粹時期的普通公民,許多人并非天性邪惡,卻因缺乏獨立判斷而參與集體暴行。當人云亦云成為習慣,個人便如同提線木偶,任由外界擺布。
主見的缺失還會導致創造力的枯竭,使社會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愛因斯坦曾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他正是因敢于質疑牛頓力學的絕對權威,才開創了相對論的新紀元。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倡"童心說",反對程朱理學的教條束縛,主張回歸本心獨立思考,雖遭迫害卻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商鞅變法時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打破陳規舊習,使秦國富強。而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福澤諭吉倡導"脫亞入歐",雖有爭議卻引領日本走上現代化道路。這些改變歷史的創新,無不源于獨立思考的勇氣。反之,明清之際科技逐漸落后于西方,與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扼殺創新不無關系。沒有主見的社會,如同沒有源頭活水的池塘,終將腐臭干涸。
培養主見需要廣博的知識積累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鬃釉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獨立思考并非憑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廣泛學習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蘇軾"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治學態度,使他成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費爾奈莊園中藏書數萬冊,通過廣泛閱讀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德國哲學家康德每天雷打不動的散步時間,實則是他消化知識、錘煉思想的寶貴時刻。魯迅先生早年棄醫從文,在日本留學期間"俯首甘為孺子牛"般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最終形成其犀利的批判精神。這些思想家告訴我們,主見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在充分吸收人類智慧成果后的創造性思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成為尼采所諷刺的"行走的百科全書",而成為有血有肉、有獨立人格的思想者。
沒有主見的人生,如同沒有舵的船,永遠無法掌握自己的航向。從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堅守,到馬寅初堅持人口論而不畏權勢的骨氣;從伽利略"然而它確實在轉動"的低語,到顧準在黑暗年代保持清醒思考的勇氣,人類精神的高度正是由這些獨立思考者所丈量。在這個信息爆炸、觀點紛雜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自我的精神內核,既不盲目崇拜權威,也不輕率否定傳統,而是在充分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才是人之為人的尊嚴所在,也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沒有主見,實為人生至悲;堅持獨立思考,方顯生命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