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夜里,突然看到朋友圈轉的蔣先生仙逝的消息,不禁慨然,有機所又一位大師離去了。大師風采,現也沒幾個人知道了。
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描述蔣先生的,蔣錫夔,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物理有機及有機氟化學奠基人之一。其余無需贅言,就兩個方向的奠基人的評價就足以證明蔣先生的貢獻。蔣先生研究活躍的年代距今已有些久遠,但是如果愿意去翻閱的話,還是會被先生嚴謹的研究思路,嚴密的研究內容和表述所折服。
因為在有機所學習時實驗室就在蔣先生辦公室的隔壁,盡管我并不是蔣先生的弟子,但對蔣先生也接觸不少。其時,蔣先生的身體就有些狀況,有時候需要坐著輪椅去辦公室。蔣先生來的很早,有時比我們學生還早幾分鐘,一般都是讓助理開了辦公室的門,然后小心翼翼的站起來,扶著門,一小步一小步的進入辦公室,然后一坐就是一上午。
剛進實驗室的那一陣,研究才開始,也不是很忙碌,很喜歡聽大師兄八卦。大師兄在有機所呆了比較長一段時間,對所里的歷史也比較熟悉。對我們新生來說,很多有機所上一輩的很多大神都不是很清楚,反倒是對年輕一代關注的比較多。那時,國內的有機化學基礎研究還是處于開始追趕世界一流的萌芽,有機所高瞻遠矚,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前沿研究,時不時就能傳來樓里哪個課題組發表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私下無聊的時候,我們也會好奇的想知道,所里到底哪位大師發表在JACS的文章最多,然后大家各給出幾個候選,出人意料的并不是我們當時所熟知的幾位年輕大牛,反而是第一代的大師,黃鳴龍,頗讓人有些意外;而第一個發表science的也不是現在的年輕人,倒是汪猷先生。蔣先生也是十分了得,1980年代就發表了相當數量的高質量論文,并在權威雜志Account for chemical research撰寫綜述。
蔣先生的研究風格頗有點貴族風范,儒雅嚴謹。老一輩的有機所的大師大多都是這個風格,做研究都是非常踏實嚴謹,課題雖小,但足夠深入和細致,風骨很高。有幸翻過幾個師兄在上世紀80年代的博士論文,迄今還能記得他們如何仔仔細細的分析每一個問題,即使是一張簡單的質譜,他們也會認真標注每一個信號峰,給出碎片化的歷程,讀后讓人受益匪淺。
蔣先生的研究方向很前瞻很基礎,超分子和自由基化學。自由基化學在近十年已然成為目前有機合成研究最前沿的領域,而物理有機中的超分子化學已在去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更不用說有機氟化學這么重要的領域,不論在材料還是醫藥行業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蔣先生研究雖然一絲不茍,但對學生極好。有機所老一輩先生大多都是這樣,還記得另一個師兄說一年級時成績太差要被勸退,惶惶然不知道該怎么辦,后來找黃維垣先生幫忙才留下。師兄現在工作做得很好,但每次提及此事都心存感激。
這些年,有機所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大神,周維善,黃維垣,如今又是蔣錫夔,只希望剩下的幾位大師可以慢些,再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