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我有強烈的書寫欲望,沒有主題,只是想表達,想敲打鍵盤。
我們每天打字的場景有很多,比如和朋友聊天,一次少說也有幾百字,這幾百字就是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有表達欲,所以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評論、發布自己的文字。
拿我自己來說,我看完一部作品喜歡去豆瓣上標注“已看”和“已讀”,同時我也會用一兩句話記錄下我對這部作品的觀后感。在前天我看我豆瓣檔案的時候,上面顯示“2020年我短評的總字數有8000+”。我當時對這個數字感到吃驚,我一篇文章都寫不到8000字,但我隨手寫的短評字數積累一年已經相當于一部短篇小說了,這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于是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在日常點滴之間隨手記錄的東西,經過時間的發酵,慢慢匯聚在一起會變得很驚人,這其實講的就是復利。
如果我每天都要和朋友聊幾百字,那么我可不可以把這幾百字整理出來變成一篇文章呢?這樣我就不用留聊天記錄了。
再深入一點,為了能把聊天內容公開,可以有意識的去聊更有營養的東西,減少無聊的閑聊。也可以進一步反思,比如和朋友a一直聊同一個內容,感覺怎么樣?是喜歡還是討厭,要不要嘗試換個話題,或者降低聊天頻次?
比如我發現一旦我和朋友聊天了,我就會覺得這天的事情很多,聊完天后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讓我覺得很趕。所以我決定不主動找朋友聊天,且不在聊天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精力,盡可能用短語回復,而不是段落。如果對聊天提及的某件事很有感,就直接去寫篇文章,不要在聊天的時候用段落回復。因為用段落表達我會思考很久,然后反復斟酌字句修改分段,這也是為什么我經常有我明明沒說幾句,怎么一個上午就過去了的感覺。
如果我們對我們聊天的內容進行復盤(事實上也就是回頭再看一眼),進行優化改進,我們和朋友的相處或許會越來越融洽。其次總結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如果聊天無法避免,那就讓它產生價值,沒有價值就去創造它,學習也是同理的。
如果我們暫時無法解決自己一些自動化行為的問題,那就在發現自己正在下意識行動的時候,停下來回顧總結,找尋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珍珠。如果地上找不到,就挖地三尺,培養自己在尋常事物中找尋珍珠的能力!
今天我依然有刷微博和公眾號,然后過眼又忘掉。我坐下來回顧今天依然覺得乏善可陳,普普通通沒什么亮點,雖說早已知道平凡的日常才是常態,但我們總想從尋常的日子中找到些許不同,覺得只有不同才有被記錄的價值,今天才是特別的一天。
這就像在大海中尋找水滴,視角錯了!
其實千篇一律的每日,都有記錄的價值,因為我們每日都可以是不同的,視角不一樣,感受不一樣,體驗也會不同。
拿寫文章這件事來說,之前我寫東西很困難,因為我喜歡反復刪改,咬文嚼字,很久才能寫出一篇一千字以上我覺得可以見人的文章。因為我對我文章有很多要求,所以我的文章讀起來也特別的正經規矩,很緊繃。
久而久之我就覺得寫文章是件很累的事,我要費老大力氣才能寫出東西,我不想要這種體驗,我想要輕松的碼字,于是我就開始寫這個文集。然后慢慢的把我的那些條條框框丟掉,舒舒服服的碼字,找回寫文章愉悅的手感。
現在我寫文章比以前順暢不少,這個文集的所有文章我都是當天寫當天發,想到什么寫什么,不再糾結“哎呀,已經寫900字了,再寫100字湊1000”,都是寫到哪算哪。字數、主題、邏輯什么的通通不管,我的首要任務是找回碼字放松的感覺。
我覺得如果你想和寫作談戀愛,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研究寫作技巧,而是先要去找到對它怦然心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