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采薇》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讀到它,猶如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人不由得生出些許憂傷的情愫……
言歸正傳,今天要寫的關乎我們的晨讀《江邊柳》。(只因蔣老師一句話,引出了我莫名的愁緒來。)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今天早晨的高段晨讀是由蔣瑩嬌老師帶給大家的《江邊柳》。又是一首與柳樹相關的古詩,一看題目,孩子們在書寫板書時,毫不猶豫地畫下了一棵垂著碧絲絳的裊娜的柳樹。
之前我們學習了一首和柳樹相關的古詩,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切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課前孩子們復習了這首古詩,并且看到了電腦屏幕上老師課前展示了他們的照片,十分驚喜!大聲提醒我:“老師,快看!我們的照片!”
依依惜別之楊柳意象
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古代交通與通訊很不發達,此一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見了,今日的生離甚至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死別,所以,古人對分別那么敏感,表現的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在我國古代的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詩有云:“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雪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
“柳”又有“留”的讀音,因此,成了象征離別的意象。
折柳送別
為什么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借楊柳來表達惜別之情呢?一種解釋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也有以折柳作為留念的意思,表達不忍分別之情,也希望對方永遠不忘記自己。
另一種解釋是:柳樹的特點是“隨地可活”,隨手折一枝柳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最后變成一棵茂盛的柳樹。送行的人借楊柳的這種品性來祝愿或者是勉勵遠行的親友隨遇而安,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在他鄉也能生活得安適,一切遂愿。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我們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我以前最喜歡的柳永的一闕詞: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凄婉動人的離別傷感之情。
結語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時代已經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