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感覺自己眼睛酸澀眼球腫脹,也難怪,每天除了睡覺吃飯,無論上班下班,一有空不是盯著電腦、手機,就是看書,明顯是用眼過度了,自行滴了眼藥水,提醒自己注意每隔一定時間保持眼睛休息,莫要出了問題。
的確,我們要通過眼睛才能看世界,擁有眼睛和光明對人們是多么地重要啊。常聽說人總是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會那么珍惜,等到失去了又特別后悔。有時想想,真是這樣,健康、親情、愛情,莫不如此,就像我們正常健康的人現在所擁有的眼睛一樣。在這個世界,就有那么一些人看不見,不分白天黑夜,不知何為藍天白云。他們作為不容忽視的群體存在著,那就是盲人。
關于盲人,我印象深刻的有海倫?凱勒和阿炳,看過前者的書《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幼時因病失明,87年都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她在該書中講述了自己的盲聾生活和求學歷程,她勵志自強的人生鼓舞了無數;聽過瞎子阿炳創作的著名的二胡音樂作品《二泉映月》,優美抒情,韻味十足;我的爺爺在去世前幾年得了白內障,幾乎看不見,走路都要人攙扶,故他人生最后幾年的大多數時光都是在房間里默默地坐著,一怕磕著摔著,也怕給家人填亂。
無論是先天盲也好,后天意外疾病導致失明也罷,對盲人而言,就像是歌詞里說的: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忘了掀開。盲人的世界幾乎是一片黑暗。在中國,約有500萬的盲人,人口數量快趕上一個小國家了。而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和其他正常人群?他們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心理?我們有真正地了解盲人這個群體嗎?針對這些問題,不妨去看看畢飛宇的小說《推拿》,他著墨于盲人推拿師這個群體來描寫盲人的生活、愛情和人際。該書在2011年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已經被翻譯成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多國語言,并先后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話劇和電影。婁燁改編執導的電影《推拿》還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我們對盲人推拿這個群體不能說聞所未聞,因為很多人也許還有過請盲人推拿按摩的經歷。在看《推拿》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尤其驚訝于作家畢飛宇對盲人的了解程度,仿佛他就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或者說至少在其中體驗生活過很久,他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真實的生活描寫展現出盲人的喜怒哀樂和自尊自立、可愛可敬的特點。
盲人的自尊心值得理解和敬佩。
人類在世間萬物中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同樣健全人在盲人面前免不了有天生的優越感,有時會自以為是地給予同情和幫助。也因如此,盲人面對著健全人尤為敏感而自尊。“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種動物,是更高一級的動物,是有眼睛而無所不知的動物,具有神靈的意味。他們對待健全人的態度完全等同于健全人對待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書中的人物角色各個鮮明而有意思。沙復明對美的思索,王大夫為了處理弟弟的債務而自殘。這個群體他們自己之間的人際關系,與健全人之間的關系,看著有趣又心痛。美女推拿師都紅,她原本有著成為鋼琴家的天賦,卻無法忍受老師讓她參加鋼琴表演以博同情、自強不息等虛名,她會因自尊而斷然離開,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獨立生活。健全人你們想可憐我,同情我,讓我接收你們的施舍和所謂的善意,我偏偏不受嗟來之食。所以哪怕是他們是盲人,但他們首先是跟我們一樣有自尊和傲骨的人。盲人的自尊更值得理解和敬佩。
盲人是耐心又用心的。
畢飛宇筆下的盲人是耐心的,耐心是盲人的命根子,只有耐心才能配得上他們看不見的眼睛。盲人是迷信的,多少有點迷信,他們相信命,命是看不見的盲人也看不見,所以盲人離命運的距離就格外的近。盲人是戀舊的,熟悉的環境和人際對他們是重要的。嚴格地說,盲人一直在“用”這個世界,而不是“懂”這個世界。他們看不見,但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也許比正常人更為用心,感受也更深。看不見是一種局限,看得見同樣是一種局限 。
很多時候,人們掌控不了命運,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人生。就像天生的缺陷,后天的意外。然而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打開一扇窗,或者說上帝收走你一樣東西時,也會送你另外一件禮物。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是天才,有時是他們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特殊才能,做出貢獻,而他們的努力比起正常人來更是雙倍的。如海倫??凱勒,如貝多芬,如阿炳,如張海迪。他們的成就讓所有人震驚。
沒有人能掌握命運,預測未來,但是,就像《老人與海》中的那句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決不能被打敗。無論是盲人還是正常人,都應該通過不懈努力挑戰命運,爭取和追求更好更有意義的人生!
原創文章,歡迎評論,喜歡就點贊,轉載請簡信聯系取得授權。謝謝您的閱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