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假設你在一個培訓機構打一份臨時工,現在給你一個任務,叫你去校園貼十份傳單,你會怎么貼呢? 貼在哪里?怎么貼法?你可能需要先搞清楚為什么貼這個傳單,即通過貼傳單,達到一種怎樣的效果。有沒有發現,其實你在想到這里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地去用了黃金圈法則。
? ? ? ? ? 什么是黃金圈法則?這是西蒙.斯涅克的《從“為什么”開始》這本書提出的一種思考方式,是指一種從內向外思考的方法。做事情之前,先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先理解你做事的目的,即why,再去思考怎樣去做,how,最后才是具體做什么,即what。由貼海報這件事你是否想到,這個法則還可以運用到哪里?它會給你帶來哪些變化呢?
? ? ? ? 我們首先把它放在更大一點的維度上,比如工作中。想想自己為了什么工作?如果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你就不止是為了賺那一份薪水,你同時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等于賺兩份薪水,因為你既給老板打工,又在給自己打工,為了自己的成長,磨練自己的技能,變得更值錢。那如果再往更大的方面說呢?比如創業。這個黃金圈法則的發現,正是作者研究了很多優秀的企業領袖,發現他們都在運用的一種主要思維模式。他們在創造自己事業的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法則,因而激勵和影響著他的團隊,創造出偉大的企業。比如蘋果公司,比如西南航空。
? ? ? ? 為什么這個法則有這么大的威力?用黃金圈法則來思考相比傳統想法有什么不同呢?傳統的企業,影響別人行為的方式大多是用操縱的方式。比如威逼利誘,鼓勵表揚,但是這種方式不會讓人們產生忠誠和信任,帶來的只能是短期的利益,而黃金圈法則天生帶有一種吸引力,它激發出相同內在動機的人來追隨或者合作。想想路德.金那個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吧。這種不論遇到任何困難,依然執著于自己夢想的力量,吸引著有共同夢想的一群人加入,實現著企業管理的最高法則:用影響,而不是操縱來帶領公司走向輝煌。作者舉了個例子:為什么不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塞繆爾.蘭利,而是萊特兄弟制造出了飛機?因為前者只是想賺錢和出名,缺乏足夠的激情,并且只要覺得不行馬上放棄。而后者,卻為了實現人類這一偉大的夢想而百折不撓。
? ? ?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既然這么好的一個法則,那我們當然不要入寶山卻空手歸,要用起來才能驗證。于是我嘗試著想了下自己想要什么,卻發現,好難找到這個why.
? ? ? 為什么?
? ? ? 我發現在小事上,運用起來很容易。因為具體的小事很多時候本身就是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這個WHY。比如說我一開始說的貼海報的這件事,只要你找到為什么要貼海報這個目的,也就是說,你希望通過貼海報,達成一個怎樣的效果,就打通了第一層,那接下來的HOW就相對容易,具體也就容易把事情做到。但一旦大到人生和自己的存在的意義,就不容易了,因為沒有一個現成的任務或答案,你必須自己去探究,去了解自己,究竟自己想要的什么。這個答案,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如果想有大的成就,那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比任何事都重要。這也佐證了,為什么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少數。更別說蘋果這樣特別偉大的公司了。但再難,也一定要去尋找,畢竟,夢想在,希望才會在。同時,我們也要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斷的刻意去訓練這種思維方式,至少人生也會因為而不同。
? ? ? 如果你很幸運,找到了這個why,那接下來的how,其實就是方法論。做事情一定有一個最有效率的方法,認真思考好再行動,會事半功倍。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知道了怎么做,具體到what,做哪些事情,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 ? 又,如何運用黃金圈法則來影響和激勵別人呢? 一是做到讓大家相信你的為什么。建立信任要求你做到黃金圈的均衡。也就是說,你的價格觀,采取的策略和最后做的事情必須是互相映襯的,互相支持的。你不能說做一個平等民主的企業,卻給自己搞一個超級豪華的大辦公室來體現身份的不同。
? ? ? ? 二是吸引和招聘認同你價值觀的人。在這個前提之后才是考察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創業過程中價值觀不一致不但會生出各種矛盾,也一定不會走到最后。
? ? ? 三是創造能夠支持團隊實現信念的環境。創業九死一生,只有信念是不夠的,領導人必須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不斷去創造這樣的環境,才更容易持續不斷地輸血給這個團隊。
? ? 不管怎樣,先讓我們一起,把黃金圈法則用起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