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幾天我家一歲半的寶寶自己美美的啃著玉米,這時寶爸走過去說:“寶寶,給爸爸吃一點吧!”(這樣的場景之前在我們家是經常發生的,寶寶總會毫不猶豫的把手上的吃的塞到寶爸嘴里,我們總會在旁邊夸寶寶:“我家寶寶好大方啊!”)
? ? ? 可這一次,寶寶沒有像之前一樣把玉米塞到寶爸嘴里,而是看了寶爸幾秒鐘說:“爸爸? ? 有? ? ”當時我們都笑了說:“我們家寶寶真小氣”
? ? ? 過后 一直在想,難道分享了孩子就是大方,不愿意分享就是小氣嗎?
? ? ? ? 看過這樣一句話:分享本是一種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自愿,如果忽略了這個前提,就會利用“美德”的名義,侵害他人的利益。
? ? ? ? ? 很多時候父母會強制讓孩子分享一些東西,認為是小事,卻忽略了孩子,對孩子來說無論是零食還是玩具都是非常重要的財產,我們憑什么強迫他去分享她最寶貴的財產呢?
? ? ? ? 分享 本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被迫的事情都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我們應該做到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但不強迫他們分享,她們自己決定要不要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東西。
? ? ? ? 那我 們又該怎樣做到讓孩子在自愿的情況下去分享自己的東西呢?
? ? ? ? 那我們就要知道分享的根源了!分享的根源其實是物權意識,孩子從倆歲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時,會認為什么都是“我的!”對于這個時候的孩子來說,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
? ? ? ? 物權意識也是我們與他人的邊界,孩子得清楚這個東西自己是否有權利分享給別人?實際上,只有清晰地知道如何維護好自己的東西和權利,才有能力、有意識的保護他人的物權。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便不會知道什么是別人的。
? ? 而我們在孩子物權敏感期時,能做到的就是 再耐心一點,我們必須明白,無論我們對孩子實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從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發展階段。從自私到無私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成熟,逐漸從只能關注自己到能夠自我滿足并有能力去關注別人。因此,當孩子不具備分享的能力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 ? ? ? 而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無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讓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讓出自己手中唯一的東西是很難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東西有很多時,他也許就會考慮分給別人一些。我們可以在孩子共同游戲時,多準備點同類的物品,并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而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 ? ? ? 當孩子偶然表現出分享行為時,成人不要矜持著“大愛”情結,做出不必要的推辭,說出類似“寶寶自己吃”“我們不要”等話語。這樣做只能強化孩子的獨享意識。
? ? ? ? 也可以在他想玩別人玩具而被別人拒絕時,啟發他思考,可以提出:讓他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再向別人借自己想要的東西。
? ? ? ? ? 我們應該明白,屬于孩子的東西,分享不分享,決定權在孩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