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寫作課時,端銀老師說一個月寫了30萬子,聽完心血來潮,給自己下目標堅持每天寫一篇,不管是正式的還是僅僅記錄日常,結果昨天懶癌復發,一個字都沒寫。
?今天早上反思:發現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遍地都是,我就我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是沒時間還是其它balabala一堆客觀理由。為了弄明白我仔細會想了一下昨兒心中計劃的事情,和昨天一天干的事。計劃:洗衣服,買菜做飯,收拾屋子,晚上正音課,寫文章,看書;實際:10點起床,看美劇,12點買菜做飯,看美劇到凌晨。計劃完成率10%,突然明白好多人為什么對于理財建議先記幾個月賬了,如果我現在沒有寫下來對比,我會覺得我自己周六過得雖然有點差勁,但是還好啦。
?仔細想想這種心里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就會導致我在“還好啦”這種心態下渾渾噩噩的度過這接下來的每一天,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怎么這么努力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然后自我否定,告訴自己天資就這樣,這就是命。
?細思恐極,于是我今天趕緊把昨兒的補上。什么會這樣呢?仔細想了一下,好像不外乎大家推崇的那幾點,但是我還是決定按自己理解寫下來,以時刻提醒自己。
? ? ? 第一點,想法和計劃混淆。好多時候,我們經常會在心里想待會去吃個蘋果,去廚房拿個抹布,結果到了一兩個小時之后,這件事就完全忘記,直到你必須用這東西時你會一拍腦門“呀,怎么給忘了”,甚至過了好幾天你才想起來。但從小學到大學期間,我們幾乎很少會忘記去上課,尤其是大學在選修課時,每個人所選課程不一樣,也很少會忘記自己的課程及時間。
?這兩者間的差別在于第一情況是腦海里的一瞬間的想法,第二種有具體的課程及及課程時刻表。很多時候,我們將腦海中想法歸為計劃,又在緊急時刻突然想起然后開始手忙腳亂。在這種手忙腳亂下,我們還有種“我很忙,我有成就感”的感慨,當忙碌完結后陷入“不知道干點啥,好無聊”的狀況中。那種沒有經過具體體現形式的把它稱之為想法。把想法記錄下來或記錄下來并有具體規劃的稱之為計劃。
? 第二點,有計劃沒規劃。依舊以周末為例,周五快要過完時,經常興沖沖的邊寫邊給同事講,這周末我要干啥。結果周六早上10點了剛起床,想著那些事好像花不了太多時間吧,應該也不著急晚上再說吧,先看部電影,晚上的時候覺得周日還有一天呢,周日弄吧!周日的時候干了幾項的時候,想想明兒還得早起上班呢,別太累著自己,于是計劃開始延期。具體什么時候完成呢,God knows。
?第三點,有規劃沒執行力。現在手機記錄日程非常方便,各種App,有得甚至幫你規劃時間。然后跟風下App,記錄計劃各種事,結果當手機不停的響起提示音,太煩人,決定關掉提示音,然后……。
?上述問題屬于自己經常會犯的,希望寫此文來時刻提醒自己,想法≠計劃≠結果,只有結果所占百分比大于想法與計劃時才是一個良性狀態,因為只有結果的累積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目前狀態:想法與計劃偏多;目標狀態:多干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