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五月書單
? ? ? ? 五月看的書多為文學理論著作或是哲學類書籍,零零星星夾雜著幾本強迫自己沒事看幾頁的中國古典文論。嗯,這些書枯燥乏味,還是不推薦了吧~這個月推薦一些好看的文言書籍呀~
①《浮生六記》清·沈復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句詩出自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也是“浮生”二字的來源處。以前讀這首詩總是艷羨于此句后的兩句“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以前總被這個承接句所迷惑,被后續所描繪出的澎湃的詩情詩興所誘惑,忽略了開篇最重要的這兩句。再讀,已哭。你我皆浮游在人生長河里,得失成敗不過大夢一場,得到的不一定不失去,失去的不一定不再得到,唯有天地是萬物的客舍,時間是古往今來的過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夢境,得到的歡樂,能有多少呢?所以我們能快樂的時候,就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好好體會快樂的感覺。人生得意須盡歡啊!
《浮生六記》這本書是自傳體散文,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記敘了夫妻二人平凡溫情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游覽各地的所見所聞。沈復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雖布衣蔬食卻從事藝術的生活,雖物質貧乏卻精神富足的生活,但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作者和其妻的夫妻生活是一種理想國,也是我喜歡的生活模式啊(捂臉,遁走)沈復和陳蕓把這種柏拉圖式的夫妻生活實現了,雖最后慘淡悲切,但之前開心過,體會過,擁有過,足矣。足以拿回憶撐過后半生。悲也好喜也罷,都是人生常態,不過浮生若夢。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在于語言的真純率真,獨抒性靈,行文不拘格套,極富有創造性。作者寫夫妻生活不膩不慘,用心和至真的文字去書寫至誠至愛的情,不過分用華麗的詞藻去修飾,不過分拘泥于形式去點綴,就是寫自己心中最真的情最愛的人和最想的生活。林語堂曾把這本書翻譯成英文出版,并在序言中寫道“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我一個女生都愛極了陳蕓,她遇到沈復很幸運,沈復能有她更幸運。《浮生六記》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于歡樂,終于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值得一看呢,看過的人應該都會愛上這本書的吧。嗯,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文言書,榜首。當我們想要的生活得不到的時候,看看別人得到時的快樂連帶自己也快樂起來了,為他們高興,也為后來的他們悲傷。
②《閑情偶寄》清·李漁
說起李漁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提起他的另一本著作《金瓶梅》大家很熟悉的哇~(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古往今來一大批學者研究其人是誰,有一種說法是李漁,但可信度不高。)李漁是一個熱愛生活,生活得很藝術的人。而且他能夠把生活的經驗又很藝術地寫成書,這也是他高出許多其他風流才子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是相比起女人,他更喜歡男人。
《閑情偶寄》的內容涉及面很廣,大體上分為《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筑、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也有作者本人對藝術和生活的主張,內容很是豐富。
這本書我看的最多的是飲食與養生,書中對各類食材的精研,烹飪方式的選擇都有著李漁個人的見地。李漁注重食物的原味,喜歡清淡,推崇用簡單的烹調方式做出食物本身最美的滋味,他喜食蔬食及五谷雜糧,重養生慎殺生,保持食物的原味是他烹飪的原則。書中《飲饌部》將食材分類細化到個體,分別介紹最佳食用方法,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講“蟹”的那篇,開篇一句“予于飲食之美,無一物不能言之,且無一物不窮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獨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就夠讓我咽咽口水買只蟹吃完再看了。看完這本書會羨慕李漁的生活也太有情調了,自己的生活狀態是靠自己去經營的,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經營生活,我們也可以活得很小資很有情趣。李漁他個人的心境和對藝術生活觀念在書中也有闡釋,這是一本極具作者個人魅力的書呢。此書也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評價來自百度百科,維權請找百度。)
《閑情偶寄》更重要的意義是熏陶出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他們開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給予該書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我也是因為看了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才去看的《閑情偶寄》呢,林語堂也是一個極具個人魅力的人呢。
《閑情偶寄》這本書適合閑暇的午后閑散隨意翻來看看,尤其是在不知道晚上吃什么的時候。它對于我們現今提高生活情趣、培養審美品味、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著強有力的借鑒價值,是我們提高內涵與氣質的必備神器哇~
③《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這本書主要內容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通俗點說,就是古代名人八卦合集或者是高考作文素材名人篇。這本書的語言是一大特色,語言雋永含蓄,生動傳神,讀起來人物活靈活現,情節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書中所記故事生動有趣,所呈魏晉風度心仰慕之。并且很多成語皆出自此書,比如:登峰造極、一往情深、標新立異、鵝毛大雪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也使書中很多句子也廣為傳頌。看這本書的時候那種似懂非懂的感覺是最誘惑的,就像迷迭香一樣。思想上書中的玄學意味較濃。
此書將涉及的家族人物分成了三級(家族分類摘自百度百科,代表家族各取一支,維權請出門右轉找百度。)滿足了從古至今廣大吃瓜群眾對上層社會的好奇心。
一級氏族
這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比如:瑯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二級氏族
由一個中小氏族發展成大氏族。
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三級氏族
陳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
強推《世說新語·任誕》這則故事,最有名的一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解讀1:人活著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解讀2:隨心而動,任性如我。
解讀3:我愛你與你何干。
解讀4:所行皆隨心,所做皆本心。
解讀5:跟著心走,最是灑脫。
好故事,應配酒服下~
④《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
與《聊齋志異》相比,我更喜歡此書,更符合我的口味,畢竟,百無禁忌是書生。二者相比較而言,首先,《聊齋》屬于想象類創作,素材加上想象,而《閱微》屬于紀實類創作,多是作者親身經歷或聽人講述,后期藝術加工較少。其次,《閱微》的議論要多一些,更能進入讀者內心進行對話,因果循環現世報的說教感太強,《聊齋》議論較少,多是故事完文章畢,說教意味少,作者與讀者距離感強,但讀者與故事人物距離感近,易代入。兩本書都是古典志怪小說的佳作,從文學角度看還是《聊齋》技高一籌。《閱微》無聊時打發時間看看還是很有趣的,紀曉嵐是個有幽默感的人呢~
雖然紀昀開篇說了自己寫此書的中心思想就是因果報應說,能發揮教化百姓向善作用就心滿意足了。可是這本書就是因為其因果報應說的宗教色彩太過濃郁被文學家逐漸淡化在文學史中,如果因果報應的教化感少一些,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可能會向上提一點。
放一段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此書的評價:“《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云,“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論議。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作者在書中體現出對不同年齡段男性同性戀有著不同的看法,成年人選擇青年少年未成年皆可,成年人之間和老年人之間是萬萬不可的。因為年齡區別對待同性戀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厲害了,可能作者代表的也是清朝人當時的普遍態度吧~
對了,此書涉及面眾多,百無禁忌,有些許重口和一點點小黃,慎者及十八歲以下勿入哦~??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