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之后續娶的官氏夫人和收的通房丫頭顏氏并不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的人,所以作品中沒有她倆的身影。而江南女子沈宛,和納蘭卻是相知相愛的,然而以納蘭當時的家世,是絕對不會讓他娶進家門的。但對于沈宛來說似乎又是個幸運的事情,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其實我覺得,幸好沈宛沒進納蘭的家門,要不然,一進這侯門中的龍潭虎穴,尤二姐的下場就是榜樣。”然而按現在的看法,就是“原生家庭”中強勢的父母往往有個文弱的兒女,像是嬴政對于扶蘇,朱元璋對于朱標及其孫子朱允炆,還有這篇的“主人公一家”明珠、覺羅氏對于納蘭容若,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說來納蘭活得也是委屈啊,一件快意的事也做不成。有人說他詞中的怨情是多病的身體和敏感的性格造成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強勢的父母,但這事不宜大肆宣揚,也不能公開討伐,所以成了郁結在他心中的塊壘,痞積難消。”沈宛這個納蘭的知己紅顏,在和納蘭生活的那半年不知是否和他吟詩對詞。但之后納蘭家人留下沈宛和納蘭的遺腹子而把沈宛趕回江南,如要比之其他人,沈宛卻算是幸運的了。
身向榆關那畔行
清朝是滿人的貴胄之家是不需要經過科舉就能當官,然而像納蘭這樣才學極佳的人,卻也想要通過科舉來檢驗自己的“真才實學”(原本以為沒多少滿人參加科舉,后來看《清代翰林名錄》發現還是挺多的)納蘭在前兩關都輕松通過了。可卻在通最重要的“金殿對策”那關,納蘭由于一場寒疾而導致“血槽快要空掉”而未能參賽,就覺得自己可傷感了,然而上層的人永遠不會知道“底層人民的苦”,所以就覺得自己收到了挫折,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說“其實,納蘭大可不必這樣傷悲,要是這時他能碰到比他大十五歲,已經被科舉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蒲松齡老師,心情可能一下子就平和多了。但可惜的是納蘭可能不知道還有蒲老師這樣的苦命人,于是就覺得自己好委屈了。”但納蘭的“挫折”卻沒影響他的仕途,而是開始就做了前途無量的御前侍衛,緊隨圣駕,然這份要事事處處都謹慎小心的差事,也是使得納蘭“壓力山大”,再加上家里管得嚴,就又更郁悶了。
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有時我想,如果皇帝不是這樣重視他,納蘭容若被吏部外放到州縣中做做官,對他倒是極大的快樂……”然而,由于納蘭的早逝,終其一生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就算是陪皇帝巡視自己祖宗的發祥地,像是去異域旅游一般,納蘭也能寫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那樣悲切的詞。然江湖夜雨先生也是感慨了一番“要是一般的孩童,在北京城住慣了,突然到塞北逛逛,不缺吃,不缺穿,看看壯闊風景,心中應該蠻滋潤的吧。然而,這情景卻被納蘭寫得如此凄婉,不能不說這是他敏感多愁的性格使然了。像人家蘇東坡,給降罪發配到海南島,缺衣少食的,還寫詩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