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起開始施行。
2017年,持續寫作,只是一個持續進步0.001的記錄,到年底再回頭來看,我相信,一定會發現很多驚喜。
我去年剛開始重啟寫作技能時,的確有過陣痛,但是,痛苦時間明顯比以往的時間要短,我發現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在不斷提高,隨著持續踐行不斷持續,我反倒是更加享受這個過程了,說明,我進步了。
我2017定的目標是持續寫作365天,起初覺得,完成的痛苦指數應該非常高,但現在看來,我反倒一點不擔心,因為我在過程中,根本就沒時間關心痛不痛苦,我關心是否完成了,這就是持續踐行的過程已經帶給我的驚喜。
所以,我說得口都干了還在說的——你要先上路,只有在路上,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
1
開始行動去做,就是開始做,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沒了,真沒了,真的行動起來做一件事,就是完成一件事最重要的關鍵。
2
我們覺得做一件事,需要先準備資源,這是老師在學校里告訴我們的,我們總是在準備,于是,我們認為只要認真準備,就相當于能夠完成一件事的80%了,工作后,大家更是習慣先準備,再做一件事,總覺得準備越充分,完成一件事就會越順利。
可是,我們總也不能順心,為什么準備了這么多,最好該面對的問題還是這么多,要解決的難題一個也沒有少,我們真心覺得累了。
說到累,我們更是不喜歡設置截止時間,因為我們覺得工作設置截止時間就罷了,自我成長也要設置,這樣每天把自己逼得這么狠,太累了,我只要開始就是了,至于能否完成,只能看到底做到什么程度。
沒有截止時間,更加沒有衡量標準,我們因為覺得累,對過程就沒有要求,對結果更是沒有要求,主要由輸出不就行了嘛,自我成長,不是享受成長的喜悅嗎,怎么變成痛苦的又一次折磨呢?
于是,享受還可以升級,我們想獲得自我成長的快感,那還我可以找人和我一起行動啊,我邀請,我推薦,我忽悠,反正,我要和別人一起行動,這樣,還可以討論新得,發泄痛苦,多好呀,每天開心的成長。
3
準備真的能幫助我們完成一件事嗎?可以的。但是,效果絕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我們往往說是在準備,實際上,要嗎是拖延,要嗎就是過度準備,反正,總是不開始,一直在準備。
這樣的思維模式最大的害處就是,認為資源永遠都有,機會任何時候都有??烧鎸嵉氖澜绱_實——資源永遠不可能給夠。
我們只有用好已有資源,避免過度準備,開始一件事,才能完成一件事,而完成一件事才是我們的目標,完成了目標才能獲得快感,不是一直在準備,認為完成了80%,然后做一次就徹底完成了。
同樣的,不設置截止時間,不設置檢查標準,最后導致的結果都是半途而廢。這樣的例子數不甚數,辦理健身卡減肥,去一兩次就放棄了,看書,看著就覺得跟不上信息爆發的節奏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沒有壓力真的就是沒有動力。我們沒有設置截止日期,沒有設置檢查標準,大腦一下就開啟了懶惰模式,最后耗費完了意志力,怎么可能再堅持下去。
正確的做法只有,也必須是設置截止時間,設置檢查標準。只有通過不斷的優化資源配置,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斷優化過程,在截止日期前,保持適當的壓力,才有可能達成目標,只有當目標不斷被達成,才能收獲快感,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做了截止日期還不夠,需要設置效果堅持機制,沒有檢查機制,最后一定只是為了看數量,不看質量。
就算剛開始沒有想到很好的標準,或者自認為標準很low,都沒有關系,效果也可以是在能力逐步提升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標準要求的。誰都不可能一次性達標,就像誰都不會一夜暴富一樣,就算有一小部分人,但那都是很小的概率。
比如,跑步,如果是幾十年都沒有跑過步了,達標效果的標準應該設定為先能堅持連續跑上5公里,當適應了一段時間后,再提高要求。哪怕在截止日期前沒有完全達到,至少對自身的狀態,就會有一個很好的預估,通過不斷調校,下次就能更好的達標。
至于要不要找同伴,我個人認為,能在出發前找到固然好,但是,也要警惕同伴的反向影響,有可能你的空閑時間和同伴基本上都是沖突的,或者只有很少的部分重疊,這樣,還是可以自己出發,再尋找時間差不多的同伴,就算最后沒有,也開始了前行,而不是,停止不前,把找戰友變成了不開始的借口。
總結一下,無論什么時候,都要開始行動,就這樣。
持續踐行
關于今天提到的重構這個概念,我還會繼續深入研究下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什么要重構?什么時候重構?如何重構?是不是每個概念或方法論,甚至價值觀都需要重構?重構有哪些局限性?解碼和重構有哪些重要區別?重構如何和踐行聯系起來?......
持續賺錢,也是一種修行。不要以為持續踐行,是單一的維度,如果連怎么賺錢,怎么花錢,都能很好的想清楚,那么,持續賺錢本身就是一種更好的持續踐行。
談錢沒有什么好罪惡的,錢是好東西,至少它給了我們一種反饋,我們知道我們的價值幾何,就算現在的自我價值有可能被低估,或者被高估,我們都能通過不斷反修正這個差異,所謂,金子總會發光,其實還需要我們自己先變成金子才有發光的可能。
行動,就是看上去覺得最簡單,實際上最難衡量的任務,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行動就是去做,到底如何去做,用什么辦法,對象是什么,遇見挫折如何調整自己,我們很少想,簡單不是容易,而我們卻常常這樣等同兩者。
持續踐行,我很早以前以為自己一直在做,通過很多年才明白,進展之所以緩慢,就是沒有明白深層的解碼與細化任務的重要性,我們以為知道道理就夠了,其實,差很遠很遠。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