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下午的時間參與兒子幼兒園親子采摘活動,雖然我們在瞬間就明白這是校方變相達到斂財行為,但一來兒子興趣盎然,不能傷害他的興致。再有就是他從小欠缺集體行為,過去兩年上幼兒園稍有改觀,但依然是習慣保有獨立感,在學校視頻上的集體活動體現的尤其明顯,別的孩子喜歡一起玩鬧,他就躲在旁邊觀察或者做自己的事,雖然我打心里對我父母、還有老師“合群”“聽話”那一套嗤之以鼻,但與眾不同是要以超凡的能力為根基的,獨立和孤立也就一線之隔,好在兒子嘴甜心細,不會有融不進集體的顧慮,而采摘秋游這種家長孩子都參與的、代表老師號召力的集體活動那是不能缺席的。
現在的孩子長在城市,并不了解田園自然,也沒有像我小時候一樣滿大山瘋跑的環境,再也不可能上樹掏鳥窩,下水摸魚,偷人家玉米烤著吃,所以有機會帶孩子回農田體驗下總是好事,第一目的地是挖紅薯,別人家都拿著大大小小的鏟子,有挖土用的大的,有栽花用的小的,我家沒有,于是妻子給帶了兩把炒菜的鏟子,即便工具不給力,我和兒子也蹲在田里挖的頗為盡興,鏟子不管用就下手,最后還因運氣好挖到了一個6斤重的大個紅薯,東西本身不重要,關鍵在于這是自己動手的勞動果實,我自然抓緊機會鼓勵表揚,勞動、付出、收獲不易等等跟兒子聊挺久。
戶外的活動通常需要父親陪伴就是因為玩要放開玩,所謂親近自然不就是在土里撒歡,在泥里打滾嗎,母親會下意識的覺得又臟又有細菌,而且體力也差,稍有阻礙就不會盡興,也就沒有了甘愿放低身段、躬身屢踐的教育意義。
昨天家長們的體力普遍都很差,一看就是缺乏鍛煉,一個個叫苦喊累,還不如孩子的熱情洋溢,看來很多家長并不能做到身教勝于言教,或者壓根就不認同這個理念,多數還是在舍得為孩子花錢投資找好學校好老師。從為人父母以來,就跟無數家長探討教育的問題,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往大里說是家族恒久的競爭力,所以教育傳承才是整個思維做事的根基。
因為以身作則的教育理念,所以才不敢放松自己成長的腳步,因為篤定長見識重要過學知識,所以從六個月時就帶著兒子到處旅居,上小學之前的一年還要去英美名校周圍旅居,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會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職業、投資選擇,今年初一線城市的一波指向性政策逼退無數中產根本就在拉高教育資源門檻,講求“實事求是”、極具務實精神的我黨出招一向直指要害,所以非常有效。
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我自己從回國起就沒想著要兒子在北京上學,并不是酸溜溜的挑北京教育資源的不足,而是頂級資源進不去,比如前段時間朋友圈爆火的一群小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還是嚴謹的論文體,那是清華附小啊,那就是頂級的成長同儕圈,可是這樣的教育圈不是有錢買個學區房就進得去的,而貴到離譜的學區房只不過是到了精英圈的邊緣而已,想要進去還得其他更有分量的資源才行。
我們夫妻雖然也算小有身家,但還沒到頂級富豪的地步,即便是有相應的財富、資源把孩子安排到頂級圈里,但也需要用盡全力,而用盡全力就意味著后繼乏力,從長遠來看,既然頂級教育圈暫時進不去,就不如回家鄉上最優學校。假定一套學區房1000至少一千萬人民幣,送進頂級圈附加開銷至少1000萬,而從小學到上大學十幾年是需要持續相應的投入,中途任何一步跟不上就只會前功盡棄,孩子的成長眼界、修養、底蘊、信心、財富等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后繼乏力很致命。而如果僅有1000萬的學區房沒有更重要的人脈資源,是鐵定進不了頂級教育圈的,這個時候就不如走曲線。
我的做法是回太原上最好的私立學校,這所私校是我妹妹、侄子的學校,知根知底,軍事化、全日制住校,要求極其嚴格,我國的教育體系優勝處在于普校也像國外精英私校的要求嚴,這樣在該學知識成長的時候不會因為過早接觸花花世界而失去專心,荒廢時光,一樣的1000萬,三線城市最好的大房子也才不到200萬,學校學費生活費開銷一年不到10萬,剩下的800萬可以這么規劃,每年寒暑假帶孩子游覽全世界的名校,歐洲、美國、新加坡、以色列等,根據性格選擇對標名校,比方說想去清華、斯坦福,那么從小學就每年給名校捐款,最開始的三五萬美金,每年捐會換來名校發的一些內部資訊,相當于入校攻略,就按照攻略開始有目的的培養,還要積極參與名校組織的活動,這樣就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名校教授,長年的接觸,圈子、眼界自然不同,孩子也不會有變差的理由,一方面是國內高壓的學習強度,一方面是世界名校氛圍的熏陶,表現優異是相對大概率事件,這樣就可能得到教授導師的推薦信,進名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這是一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階的過程,任何一方都要跟世界同步,不能有差距,這才是最關鍵的。
這就是我在現有資源下的最優決策,行有余力,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