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間。”
錢穆說
本章孔子論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驕肆,不欺詐,自守以信。不奢侈,節財用,存心愛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業。所言雖淺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惟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領導群倫。此亦通義,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專言法理權術,則非治道。
南師說
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里的“國”字,很多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注解,不必多說。換句話說,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么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么那個時代是那么的紊亂,便可了然于心了!
讀后感
“敬事”即孝的概念,“節用”,對自己始終要克制,能夠把利益讓出來。尊重和恭敬他人,別太拿自己當回事,人就不會那么固執。前四章講完修身齊家,這一句就是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