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葵花》2017-77
曹文軒 著,天天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第二次讀《青銅葵花》,依然被深深地吸引,多次潸然淚下。
我自己歸納曹文軒作品的特色,就是“美與痛并存的感人故事”。
首先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書中優美的景物描寫。由于曹文軒生長于江蘇鹽城,一個江南水鄉,出門就能見水。因此他的作品也多把故事安排在一個類似于大麥地的水鄉里。
大麥地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那里有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有奔騰的大河,有金色的茅草房,有豐富的魚蝦和野鴨,還有一大片葵花田。
小說開篇就描寫了一個雨后初晴的環境,葵花出場了。
“七歲女孩葵花走向大河邊時,雨季已經結束,多日不見的陽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樣,嘩啦啦漫瀉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陰沉的天空,忽然飄飄然扶搖直上,變得高遠而明亮。
草是潮濕的,花是潮濕的,風車是潮濕的,房屋是潮濕的,牛是潮濕的,鳥是潮濕的……世間萬物都還是潮濕的。
葵花穿過潮濕的空氣,不一會兒,從頭到腳都潮濕了。她的頭發本來就不濃密,潮濕后,薄薄地粘在頭發上,人顯得更清瘦,而那張有點兒蒼白的小臉,因為潮濕,倒顯得比往日要有生氣。”
潮濕的環境,是故事即將發生的地方,既優美,又彌漫著淡淡的憂傷,預示著這是一個優美又憂傷的故事。
曹文軒很善于景物描寫,有時只是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美麗的畫面,為人物的活動創設了一個色彩鮮明、景象清晰的背景。
青銅去接葵花。葵花由于沒有錢照相,于是顯出了一點落寞的深情。
“走在回家的路上,騎在牛背上的葵花,看到了一輪將要沉入西邊大水的太陽 。好大的太陽,有竹匾那么大,橘紅色的,安靜地燃燒著。本是雪白的蘆花,被染紅了,像無數的火炬,舉在黃昏時的天空下。”
葵花雖然身體瘦弱,但生命之光卻是強烈而旺盛的,就像那輪竹匾那么大的太陽,安靜地燃燒著。她乖巧懂事,但孩子的心依然有點落寞。在這樣一個燦爛的黃昏里,葵花騎牛,青銅拉牛,一牛二人仿佛逆光拍攝的景物,如剪影般給人鮮明的印象。
曹文軒喜歡用太陽來為人物活動創設背景,也喜歡用太陽來映襯人物。
青銅和爸爸割了足夠的茅草,駕船回家,被葵花首先發現。
“太陽在一寸一寸地沉入河水。西邊的天空是一片玫瑰紅色。覓食歸來的鳥,正在霞光里飛翔,優美的影子,仿佛是用剪子剪出的剪紙。”
大家出來觀看。大船行進,船上高高的草山遮住了夕陽。
“一船茅草,簡直就像一船金子。華貴的亮光,映得岸上觀望的人,臉也成了金色。”
這一船金茅草,是他們災后重建房子的重要物資,預示著青銅一家生活充滿希望,就像太陽一樣給人無限的憧憬。
蝗災過后,青銅一家陷入到饑荒之中。奶奶把戴了多年的金耳環賣了,換了一袋米回來。焦急等待的家人終于等到她歸來,青銅和葵花過去一左一右攙扶。
“夕陽西下,慈和的陽光,照紅了田野與河流……”
奶奶就是那慈和的夕陽,盡管已經非常年邁,依然用自己的人生之光照亮家人,幫助家人度過困境。
類似的景物描寫很多,即使是形容人的內心,曹文軒也擅長用景物描寫來表現。例如:
“葵花很孤獨,是那種一只鳥擁有萬里天空卻看不見另外任何一只鳥的孤獨。這只鳥在空闊的天空下飛翔著,只聽見翅膀劃過氣流時發出的寂寞聲。蒼蒼茫茫,無邊無際。各種形狀的云彩,浮動在它的周圍。有時,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沒有一絲痕跡,像巨大的青石板。實在寂寞時,它偶爾會鳴叫一聲,但這鳴叫聲,直襯得天空更加的開闊,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作者用很形象的方式來表現葵花的孤獨,母親早逝,父親忙碌無暇陪伴她,干校里只有她一個孩子,她面對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更覺得自身的孤獨與渺小。
而青銅也是孤獨的。他五歲時變成了啞巴,成為了孩子們嘲笑的對象,他很自尊,不堪忍受別人的嘲笑,于是離群索居,也不去學校,整天游蕩在原野里。
“青銅很孤獨。一只鳥獨自擁有天空的孤獨,一條魚獨自擁有大河的孤獨,一匹馬獨自擁有草原的孤獨。”
一次,當青銅與葵花相遇,就是兩個同樣孤獨的孩子心靈的契合,仿佛命中注定一樣走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家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好的水土,養出美好的人;優美的環境孕育出美好的心靈。小說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大麥地里的人。他們樸實善良,樂觀堅強,這是人性之美。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那樣的和諧,家人之間互相扶持,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這是人情之美。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青銅一家,他們盡管貧窮,但不自卑,雖然遭受了災難,仍然努力地生活著,他們不唉聲嘆氣,破舊的房子里總是充滿了歡笑。遇上了水災,房子被毀了,他們想盡辦法重建家園。遇上了蝗災,饑餓來襲,他們仍然堅強地生存下來。他們始終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
青銅一心愛護葵花,可謂竭盡全力。他在雪天里賣蘆花鞋,捉螢火蟲做南瓜花燈,馱著葵花看馬戲,替葵花頂罪,精心制作冰項鏈,挑著紙燈籠整夜守候著葵花,坐在大草垛上想念葵花……可以說,青銅把自己的心都全掏出來給了這個妹妹,以她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以她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青銅對葵花的感情是最美好,最溫暖,最純凈的。
葵花融入到這個家庭里,非常乖巧懂事,為賺錢給奶奶治病,私自外出撿銀杏。同行的陌生的嬸嬸們對她照顧有加,無比的疼愛她,她就用自己的歌聲匯報她們。那暖暖的人情催人淚下。
景物美與人性美在小說中相互映襯,這樣的美在苦難的映襯下更顯得難能可貴。苦難令人痛苦,但幫助人們度過痛苦的就是這些美好的心靈和人情關系。
曹文軒為什么喜歡表現“美”呢?因為他有自己的文學主張。他說:“美的力量絲毫不亞于思想的力量,有時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強大”。
他還說:“一種犧牲民族甚至人類的體面的文學境界,是值得我們贊美和崇尚的境界嗎?”
他反對為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而忽略人的體面,反對盡情、夸張、甚至歪曲地去展示同胞們的愚蠢、丑陋、陰鷙、卑微、骯臟、下流、猥瑣等。所以他對總帶著一副“批判現實主義”面孔的“大師”們頗不以為然。
曹文軒的文學主張跟我們一貫的文學觀念確實很不一樣。盡管我不太認同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批判,人類是需要深刻的,但我也跟他一樣相信美的力量。
美的力量能夠使人在苦難連連的生活保持自己的體面和尊嚴。青銅一家遭受了饑荒,但都顯得很沉著平靜,仍然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把自己也收拾得干干凈凈,沒有顯出一點落拓的樣子。
奶奶更是典型。無論什么時候,她都會用清水洗自己的面孔與雙手,將一頭銀發梳得一絲不茍,衣服盡管打著補丁,但一塵不染。她是村里最受人尊敬的老人。在她病倒之后,連吝嗇小氣的嘎魚父親也差嘎魚送來兩只鴨子給奶奶補身子。由此可見奶奶在村里的名望。
美的力量使他們無論多么困頓,始終保持生活的體面,也就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屈服于生活,還對生活充滿信心。就像青銅一家,盡管貧窮,但一家人依然和睦、樂觀,各人,忙各人的事情,認認真真地生活。
我們的生活不只需要思想的力量,還需要美的力量。思想讓我們深刻,洞徹人生與社會的本質。但如果只強調思想深刻,人人都忙于揭露社會的丑惡面陰暗面,則容易讓人喪失生活的信心,對社會絕望,人情淡漠。所以我們還需要美的力量來調和,展示人世間美好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社會還是有希望的,人生還是可以幸福的,人與人之間還是可以互相取暖的,于是我們就有了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有了力量繼續前行。
2017-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