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背景
加拿大有一位叫麥克唐納的青年借助交換網站,希望以自己的紅色曲別針換回點更大或更好的東西。幾天后,他換到了一支魚形筆。在美國西雅圖,麥克唐納又用這支魚形筆換回一個帶著可愛笑臉的陶瓷門把手,接下來他又交換了一個烤爐。這次交換讓他開始意識到物物交換的妙處:每次交換后,他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大,價值也更高。
從此一發不可收,他相繼換到了舊發電機、啤酒廣告霓虹燈和滿桶的啤酒、雪地車。隨后一家雪地車雜志表示愿意用免費旅行來交換那輛車。通過對這次免費旅行頗感興趣的一家公司經理的交換,麥克唐納又換來了一輛貨車。隨后,他又換來一個音樂制作人手上的唱片合約。最后,一個女歌手愿意把自己的別墅無償讓麥克唐納住上一年,來換取唱片合約。就這樣,麥克唐納用一個曲別針換來了別墅一年的使用權。
2.故事原理解讀分析
- 故事背后原理
對于這個故事最后是被證實了,還是證偽了,在這里我們不做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談判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的可行性。而這個談判的角度就是利用不等價交易原理。
不等價交易原理——選自《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
原文內容如下:
談判各方衡量價值的方式各不相同,對價值大小所持看法往往也不同。一旦找出那些各方對起價值大小持不同看法的東西,就可以利用其進行交易。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得到你認為對你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你可以放棄對自己而言價值相對較小的東西。
在談判中,利用價值不等之物進行交易會使談判項目的總體數量或價值增加,讓雙方爭取更多。對方對價格的敏感度將會降低,雙方關系將更融洽,信任度將會提高,你自己對對方的價值也將增加——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個人生活中。

- 原理解讀
不等價交易,就是利用談判各方衡量價值的方式各不相同,對價值大小所持看法往往不同,那么我們就可以找出對方很看重認可有價值的東西,而該東西對自己而言相對價值較小,利用這點來交換對自己價值更大的物品,這就是不等價交易。
不等價交易得以成功實施的前提是個人對不同物品的價值判斷及需求不同,在特定的情境下。作為談判交易的一方,需要在談判前,為了提高交易成功的機率,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象對方腦海中,基于這次談判的畫面。通過想象,去獲取談判中對方所在乎的東西,如果你沒有辦法想象,可以正面或者側面的詢問對方。對方想要的東西須符合:
一、對對方價值很大,對我們自身價值很小相對于我們需要獲得的東西;
二、我們較為容易獲得;
三、和本次交易有關,也可以無關;
四、也可以是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
這種不等價交易在我們的孩提時代,就經常被拿來實施,作為談判的一種方式,比如用電子游戲機和小人書之間的使用權的交換。
故事里面對于前面換到的東西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也沒有交換方的的基本信息,所以我們從故事的主人公的雪地車開始。后面幾宗交易的描述是:
1)、一家雪地車公司愿意用免費旅行來換這輛車;
2)、一家公司經理對免費旅行感興趣;
3)、一個女歌手愿意把自己的別墅無償讓麥克唐納住上一年來換取唱片合約。
每一次主人公都能找到對自己手上的東西感興趣的交易方,這個東西對于主人公來說,非常容易給予,因為自己本身就有,而且是交換得到。對于每次的交易方,主人公手上的東西都是對方需要的,尤其是故事中的最后一個唱片合約。對于女歌手來說,唱片合約關系到自己未來在歌唱事業的前途,非常重要且價值點非常大。
那么由于主人公愿意出讓,比較而言,猜測一下,有了這個唱片合約,主人公也很難在這個領域有所發展,所以相比較,一年的免費別墅居住權更實在些。同樣,如果不這樣,主人公需要想住一年別墅,他的選擇兩種:一種是買,另一種是租。那么從金額的角度來說,無論買或者租,都需要不菲的費用,而這筆費用相比來說,主人公難以支付。那么在判斷繳納別墅居住一年的費用和唱片合約,那個對于主人公來說,更容易,價值更大呢?
更生活的一個例子,幫忙大家理解:
比如有人找到我請幫忙寫一篇策劃文案。ok,好的,那5萬一篇,寫文案這個事情對于我來說,一個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就能搞定的事情,但是對對方來說比較難。
同樣,對方也說,這樣吧,這個錢我肯定出不了,要不這樣你有什么困難或問題需要解決的嗎?
那么這個時候,我說我姨家的孩子想一個重點初中,你看能不能幫個忙?
對方說,這個沒有問題,我大嫂在北京教委工作,我找人幫忙問問。(因為在北京,是有一些名額可以靈活調劑的)。那這活對于邀請我寫文案的朋友來說,非常簡單,打個招呼。
而對于我來說,找人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如果你被以上文字觸動,有所行動,請點下面的“喜歡”,支持我繼續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