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今日頭條創作空間兩個多月,我幾乎已經寫遍了所有我常用的內容產品,除了豆瓣。因為豆瓣太慢了,每一步都走的很輕,輕到幾乎沒聲音。
這幾個月來最大的新聞恐怕就是阿北說要成立豆瓣影業了。然而即便是這則新聞,在互聯網圈也沒有引起多少討論,其熱度甚至不如某公司剪斷電源線這種勵志故事。
11年來,豆瓣給人的感覺,就像官方宣傳片中說的那樣,是個「精神角落」。
豆瓣面臨的「注水」問題,每個社區都會經歷。新老用戶掐架,商業侵蝕調性,這些東西被無數老豆瓣er拿出來說,結尾總是一聲嘆息。作為一個只有三年豆齡的非文藝青年,我其實沒什么資格,也沒法調動太多感情去寫一篇悼文。
所以,不談感情,就用三個中性詞,來聊一塊錢的豆瓣吧。
1、拆分
回到最初,B站的定位是二次元,知乎的定位是互聯網人群,豆瓣的定位是文藝青年。
顯然,前兩者比較精準,而“文藝”則是個大筐。B站和知乎起初都采取邀請制,謹慎地添加新功能。而豆瓣則以開放心態包容一切喜歡「書影音」的人,以及一切跟“文藝”沾邊的功能。
所以「豆瓣慢」,只是指商業。因為就產品而言,無論在PC端還是移動端,豆瓣都一直在快速試錯和迭代。否則你不會看到小組、東西、市集以及其它,更不會看到十幾個染著豆瓣綠的App,以及死掉的阿爾法城、達羅和紅桃9。
阿北的習慣是,把一堆功能丟給用戶,讓他們自己選。不管使用人數多寡,新功能也不會很快被撤掉,因為總有幾個人喜歡。
在PC端,人們永遠不嫌功能多。所以即使豆瓣很快陷入“每個用戶只用5%功能”的困境,也依然沒有理由去改變。
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開始追求小而美。怎么把網站上的東西打包到移動端,又不讓用戶覺得臃腫,是每個老網站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豆瓣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直接把每個功能拿出來,單獨做一個App。功能上分割,內部協調統一,這是阿北的自信所在。
這犯了兩個錯誤。第一,移動端「場景」的概念比「功能」重要。興趣可以連接彼此,但不能成為標簽。絕大部分用戶同時使用幾種功能,在不同場景下有不同需求。若想滿足所有用戶,恐怕只能把幾十個功能排列組合成上萬個App。第二,這進一步加劇了用戶之間的隔離狀態。喜歡電影的只用豆瓣電影,喜歡音樂的只用豆瓣FM。每個細分領域都有更專一的對手,這些對手背后都站著BAT。
2、連接
2005年豆瓣以讀書起家,進而自然延展到影視和音樂。當年它最大的價值在于資料庫。早期用戶來豆瓣的原因也非常簡單:要么是看重「電子收藏夾」的作用,把豆瓣當成日記本,堅持不懈地記錄喜歡的東西;要么是一些碼字的人偶然間在豆瓣找到共鳴,終于賣出自己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碎碎念。
這批人是孤獨的,他們之間的聯系非常弱。
所以就有了連接用戶的「小組」。這一功能與「書影音」幾乎同步上線,可兩者的使用人群重合度很低?!感〗M」身上少有文藝氣息,有的大概只是亞文化和非理性。2008年風靡一時的豆瓣小組「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就是個典型。
一個類BBS的產品必然是包羅萬象的,里面有找工作的,有談戀愛的,有玩二次元的。所以只因它聚集了大量社會邊緣人士和未成年人,就去嘲笑和指責它是不公平的。雖然沒有準確數據,但我猜測2012年移動端上線后,豆瓣小組的火爆程度應該僅次于豆瓣電影。
畢竟,它是豆瓣中離社交最近的功能。
雖然建立了聯系,可聯系僅限于小組內,小組外的人依舊老死不相往來。所以2011年豆瓣上線了阿爾法城這個虛擬社區。它把豆瓣上的所有東西都融合在一張大地圖上,逼著豆瓣宅們跳出自己的世界,去隔壁串門。設想如果在VR/AR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這個地圖該有多火??上М敵醯亩S平面只是一個化了妝的BBS,游戲的趣味性遠低于復雜度。有一次我誤點進去,只覺得跟進了迷宮一樣一臉懵逼。鼠標隨便晃了幾下,便悻悻地退了出來。相信大部分人與我感受相似。
阿爾法城撐了4年終于關閉了,可在移動端它依然以不同的形態生存。實驗產品「達羅」和豆瓣3.0主推的功能「小事」都繼承了它的精神——陌生人社交。當然這兩樣東西無一例外都死了:達羅似乎還沒開放邀請就關閉了。之所以用“似乎”這個詞,是因為我跟大部分豆瓣er一樣,對這個產品的認識僅停留在“聽說”層面上……「小事」功能上線后幾乎被所有人唾罵,終于在4.0乖乖回到二級入口的位置。
其實豆瓣產品分分合合背后的邏輯,可以粗略看成是工具和社交的博弈。當你注重工具時,你希望功能盡可能拆分,只要滿足某一個需求就可以了。當你注重社交時,你希望大豆瓣來連接一切,在阿爾法城這樣龐大的城堡里穿梭。工具性產品由于暫時無法被替代,還能頑強地活下去。孤立的社交產品卻由于需求不剛性不高頻,只能是阿北理想的產物。
在豆瓣最核心的功能「書影音」上,這一點也體現得尤為充分。豆瓣電影App最初的版本,只能查看院線電影和買票,可事實上我的訴求是寫影評。我從前以為,這是因為豆瓣把「發廣播」這種行為歸為社交,所以不設置這個功能??墒谴蠖拱瓿鰜砗?,我開始懷疑這么做是否真是為了工具的純粹性。
說到豆瓣1.0,我記得2014年那個夏天,全世界的設計師都在嘲笑丑哭的綠星星,全世界的程序員都想幫它敲代碼。不能評分和發廣播也就罷了,如此簡陋的App居然支持單個條目的即時討論——沒錯這又是達羅精神的延續。
「即時討論」直到今天還存在,有種以「書影音」會友的感覺。然而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么阿北始終放不下陌生人社交。這里不需要談「內容沉淀」,因為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形式,陌生人隨來隨走的討論根本沒有內容。
之前提到的「小組」,除了與豆瓣調性不太相符,還有個槽點在于:社交不像社交,工具不像工具。很多小組之所以活躍,不是因為社交氛圍好,而是因為易用。最典型的是「租房小組」,它的效率簡直秒殺一切租房App。前不久我在豆瓣小組和58同城上同時發布了租房消息,一天之內加我微信的有十幾個來自豆瓣,從58來的只有三位。
「小組」效率很高,可也非常難用。你可以在豆瓣上同時看到幾十個租房小組,而且無法用條件篩選。所以聰明的豆瓣er們早就發明了一堆豆瓣租房工具。明明是個社交屬性占優的功能,卻因工具屬性爆紅,未免有些尷尬。
一直以來都流行一句話:豆瓣模式的本質是通過工具屬性把用戶吸引進來,通過社區屬性把用戶留下來。不知道這句話是不是豆瓣PM說的,也不知道對不對。只能說目前來看,這句話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用戶的確被吸引了,可身處注意力稀缺的碎片化時代,他們很難留下。
一邊在移動端拆分功能打組合拳,一邊在PC端推出阿爾法城連接一切。豆瓣為什么這么精分,因為沒按劇本來啊。
3、風口
如果你梳理過豆瓣這些年的業務,你會發現11年來豆瓣并非按兵不動。它經常起個大早去迎接風口,最終卻趕個晚集。
豆瓣主要的營收來源是:廣告、導購和內容。商業模式本身沒問題,可豆瓣總是“戴著腳鐐跳舞”,每賺一筆錢都小心翼翼。
廣告其實沒什么好說的,對于此類有調性的產品而言,完全是“賠錢賺吆喝”的買賣。比如B站曾因為貼片廣告的事向用戶道歉,為了循序漸進地做廣告前幾天還專門上線了AD分區,挖空心思哄B站小學生們開心。
導購這塊,豆瓣確實錯過了幾波紅利。
先是幾年前的線上購票風口。中國電影市場膨脹的那幾年,正趕上互聯網的千團大戰。BAT紛紛入局燒錢,基本上把線上購票的蛋糕瓜分完了。豆瓣作為國內最早做電影資料庫的網站,沒做這塊有些可惜。不過事實上它也沒實力跟巨頭競爭,專心做一個替用戶決策的工具,去為各大購票平臺導流就行了。
跟豆瓣處境類似,強行殺入購票戰的時光網,因為沒錢燒最終只能被萬達收購。這幾年也沒少傳豆瓣被誰收購的消息,可沒一個是真的。既然不愿依附誰,就只能自動避開巨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不算錯過風口,只是自保罷了。
接下來就是所謂的「內容創業」。豆瓣東西應該是內容電商中的老玩家了,沒精力搭建平臺或者自營,所以走的依然是導購路線。不管自營還是導購,豆瓣的電商之路好像并不那么順利。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豆瓣用戶與“買買買”用戶有很大區別;第二,UGC的長尾內容商業價值不高;第三,豆瓣是個產品大于運營的團隊。
我想若非出于資方壓力,豆瓣也并不愿意通過電商的方式賺錢。這么曲折,倒不如直接靠內容獲利。畢竟豆瓣還是個以內容為主的社區。
所以近期豆瓣開始在內容上發力。在宣布成立豆瓣影業之前,豆瓣已經悄悄上線了原創、維權和贊賞等功能。豆瓣4.0是少有的一次不被用戶罵的版本更新。因為它把不受人待見的「小事」置入二級入口,把「廣播」和「小組」這兩個除「書影音」外最常用的功能放到底欄。我想,當豆瓣er們說“它看起來越來越像網頁版”時,應該是一種欣慰或者“終于等到你”的語氣。
回歸內容是件好事,可是路也未必有社交或者電商好走。
豆瓣閱讀上線4年才想起來做IP,不是因為反應慢,而是因為不知道以何種姿勢切入。豆瓣閱讀的小說多為中篇小說,文藝性大過話題性,被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很低。為了增強作品立項的幾率,前不久豆瓣閱讀專門上線「影視改編」欄目,引入編劇這個角色。阿北提到的“短片計劃”,又把導演拉了進來。這樣豆瓣就集齊了一部影視劇的所有創作人員。
然而也正如大家擔心的,豆瓣的作者自嗨成分大過讀者互動,小說本身在市場上的表現并不好。用同樣的方式招募一批編劇和導演,會不會只是換個身份自嗨?另外,影視行業的燒錢程度難以想象,幾年前豆瓣避開了千團大戰,如今義無反顧卷進IP浪潮,是兇多吉少還是化險為夷,只能讓市場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