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打完球回來,不經意想起了成甲老師的《如何通過知識獲得爆發式成長》主題分享還沒聽。聽完之后,心理反應是震驚+驚喜!成甲老師對知識體系的認知太精辟了,直揭本質。
一、知識
什么是知識?常規認識就是我們看過的書籍,學過的課本。事實上,這個常規認識是完全錯誤的,知識是能顯著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法,無法優化生活的,都不叫知識,只是無謂占用空間的信息。原來,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恰是在理解知識的本質后,以結果導向指引后人,而我們卻熟知數十載,不解其意。反思過去20年的讀書經歷,越學習越缺乏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學的越多思維卻越混亂,所學的很多東西并沒有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很多竟成了信息垃圾,干擾思考,都是因為陷入了知識的認知誤區。我們必須重新梳理知識,剔除沒用的,運用可用的,讓知識改變生活,后面講如何重新梳理知識。
二、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可以理解為對問題的思考模式和解決套路,是對知識運用融匯貫通的最直接體現,是一種快速提升自己對某個領域的思維高度的方法論。成甲老師在閱讀《刻意練習》時,發現了這個本質卻被大家忽略了的方法論,在主題分享中提出來。每個領域真正的牛人,都有自己一套特有而高效的心理表征,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牛人,洞察他們的心理表征,比如深入交談、觀看采訪實錄等能反應他們最真實情況的事項來洞察,并通過刻意練習的方式,來使自己在該領域獲得快速提升。
三、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就是這個世界最本質、最底層、最通用的一些簡單規律。哪些知識是臨界知識?這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的,不過一般繼續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哲學等基礎學科,大多是臨界知識,需要從中把握本質,提取真想,并熟練運用到各個領域。這個世界大多數領域都是由少數簡單規律構成的復雜現象,只有透過表面的復雜,把握本質,才能迅速通過知識獲得爆發式成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要從“道”的層面把握知識,思考問題,若從“三”的層面去思考問題,只會淹沒在信息洪流中,落入低效的勤奮。
聽完課后,最近兩天在看書或聽音頻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去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寫作思路是什么,作者想表達的真正意圖是什么,我能怎么運用?”等等問題,發現真的能有效提高對作者的思想理解的效率。比如薛老師講的稀缺,為什么稀缺能成為經濟學的基石,而不是“人是理性的”和“人是自私的”這兩個看是有道理的假設?按照我以前的思維習慣,我應該就會去直接相當然的覺得“喔,原來基石是稀缺,而不是理性和自私”,然后就完了。但這并沒看到問題的本質,只看到了what層面的表面信息,而沒有去深刻理解。經過思考,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學的基石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首先自然是要具有普適性,然后是能夠促進市場運作,提高生產效率。而人的“理性”和“自私”屬性是不一定成立的,因為人在大部分時候或者大部分人并不是理性的,另外人也不一定是“自私”的,比如人是普遍具有同情心的,人在群體中很多時候都會做出舍己為人的事(《烏合之眾》有對此專門研究),此外由于人們大部分都習慣性短視,“自私”屬性也許會使其傾向于做阻礙提升生產效率的事,比如抵制機器人在工廠中的使用(這就跟倡導災難會促進經濟增長一樣,沒有看到看不見的部分)。既然知道了“稀缺”是經濟學的基石,有效運用它去改善我們的生活,使其成為真正的知識,是我們接下來要不斷踐行的。例如,可以根據這個基本原理,去評估我們做的產品是否具有這個基本經濟屬性,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可以評估下我們現在掌握的技能,是否具有稀缺屬性(有用又很少人會),不斷去打磨具有這方面的屬性的能力,以獲得更高額的售價。
如何學習才有用?上面已經給出答案了,就是“學以致用”。“學”,要知道自己學的是什么,是臨界知識還是應用級知識;要知道如何學,洞察大牛的心里表征,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用”,要舉一反三,在盡可能多的領域不斷運用,最大化知識的價值,而自己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飛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