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881 字 | 建議閱讀 2 分鐘
2017年,我有一個體悟,就是,有時候不去付出行動反而會更后悔。
當心理萌發了對一件事的好奇后,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試試,不要管成敗得失,就是去做一做。
做了通常都會發現意外的驚喜,而不做,通常留下的就是后悔的感受。
比如,在職場里,很多人都會有種覺得自己不合適某個崗位了,覺得沒有發展前途了,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看問題,而不會是認為自己是不是出了問題,總是想著換個領域就會好起來,因為只需要重新做一次選擇不就好了。
在我剛畢業參加工作時,我的導師就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說,跳槽不是不可以,但要想清楚為什么跳槽,你當前面臨的問題是自身問題,還是工作崗位的問題,想清楚并盡可能嘗試解決掉問題比盲目選擇逃避問題更重要。
我到現在都還能回想起,那個早晨的這句話。
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目標,而很多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總覺得是外在的問題多于內在的問題,于是,拼命的換工作,把手段當成目標,最后依然不知所措。
而逃避問題,顯然更輕松,因為暫時可以不用面對問題,而這不代表問題就自動消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問題同樣還會冒出來。
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記住,不要用選擇替代努力。
有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有可能收獲到一點結果,哪怕這個結果來得很晚,但一定逃不掉需要走過的周期。
在職業賽道上,我比較贊同古典老師的話,有的階段可以加速通過,但是不能跳過。
就像所有你該面對的問題,在沒有解決掉之前,總有一天會回來找你。
比如,在職場上,有的人做事拖延抓不住重點,對于小事完成一點不上心,自然領導和同事的評價就不會高,而他們卻覺得自己有一本很好的本領,沒有發揮出來,別人也不理解,只有換個環境。
而實際上,在職場上,有什么能力就應該發揮出來,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藏著。
在生活中也是同樣道理,做事不周到,不會替別人著想,總想著讓別人幫助自己,自己可以任性,別人不能。
這都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表現,而越是自以為是的人,越是不愿意做到一些事,而常常會后悔自己曾經沒有選擇去做到。
有選擇是一回事,能不能在選擇后做到,是另一回事。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