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1)熟練掌握“社會化”的概念并與自身結(jié)合理解重要的社會化類型;(2)認真思考并回答“如果丈夫在婆婆面前穿著暴露,妻子該怎么做?是視而不見?還是嚴肅制止?”(3)談談您對“女強人是拼命干出來的,好女人是被社會和男人呵護出來的,優(yōu)秀的妻子和母親都是從對自己不該做什么有著清醒的認識從而絕不越俎代庖起步的”的理解,支持與反對,請說明理由!
社會化,就是一個自然人(生物屬性的人)成長為社會人(社會屬性的人)的過程。既然是一個過程,就不是短時間促進的,它需要長期的一個發(fā)展。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就是一個人社會化良好的表現(xiàn)。
作為個體,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爸爸媽媽是我們?nèi)松牡谝晃焕蠋煟麄儼岩恍┥鐣?guī)范、道德標準等等通過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教化了我們,所以我們身上帶著父母深深的烙印。觀察我們的行為,就知道父母的行為模式。
社會化的內(nèi)容包括很多。主要有語言社會化、性別角色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今天重點說說性別角色社會化。
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按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規(guī)范行事的過程。學者把男女之間差異從性、性別和性別角色三個方面描述:
剛出生,醫(yī)護人員就會報告產(chǎn)婦家屬生了男孩還是女孩,這就是根據(jù)生物學方面的差別來區(qū)分的,這是天生不能更改的,這就是性。
性別是后天養(yǎng)育過程中,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一些特質(zhì),比如,有的女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留長發(fā)扎辮子,趁媽媽不注意就穿上媽媽的高跟鞋到處走,這就是性別,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異。男孩子老把自己看作女孩子,這就是性別出現(xiàn)了混亂,通過變性手術(shù),可以幫他們糾正。
性別角色是什么呢?就是社會對男女在態(tài)度、角色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期待。比如女孩子愛哭大家都認可,小男孩哭泣就要被制止,“男子漢流血不流淚”,吃苦受累的活兒就得男生干,女生負責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就行,這都是社會對男女態(tài)度的不同。
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工作是通過性別期待、認同、模仿父母來完成的,比如,我們給男孩買刀槍玩具,給女孩買布娃娃,一個打扮得體的媽媽會不自覺地培養(yǎng)一個會自我打扮的女生,一個不修邊幅的爸爸也會培養(yǎng)一個無比忠誠的邋遢男生。
也就是說,我們成為什么樣是父母培養(yǎng)的結(jié)果。
“如果丈夫在婆婆面前穿著暴露,妻子該怎么做?是視而不見?還是嚴肅制止?”
我先說說我家的情況。我家住樓頂,因為身體不適合吹空調(diào),家里唯一的降溫設施就是兩把芭蕉扇。老公覺得熱,在家里只穿內(nèi)褲和背心,我老覺得不舒服,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學習了性別角色社會化,我知道他只把我當老婆,沒把我當作一個女人。面對一個女人,他起碼會穿條短褲吧。兒子受他的影響,進入青春期,從內(nèi)到外讓人感覺到一股燥熱之氣,也開始在家里只穿內(nèi)褲,他也是沒把我當女人,我就是他媽,就是一個母親。
必須給他倆建立“我是女人”的意識!首先,我做自我改變,在家里也涂上口紅,稍微打扮一番。之后改變他們爺倆,“擒賊先擒王”,老公外出回來更衣的時候,我會溫柔地提醒他一句“我是女生”,剛開始他極不樂意,在我溫柔而堅定的n次提醒后,他終于改變了習慣。兒子也慢慢穿上了短褲。
當自己把自己當女人的時候,他人才能把自己當女人。所謂的女漢子,有環(huán)境逼迫被動造就的,還有太“疼愛”老公孩子,不讓他們干活主動打造的。自己就是家里的大管家,什么事情都包辦代替,人家只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好,把丈夫培養(yǎng)成了“兒子”,把兒子培養(yǎng)成“媽寶男”,也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無所不能的保姆、司機、廚師……唯獨忘了自己還是一個女人。
可能有人說,家里的男人不能干不會干不愿干,自己也是沒辦法,其實這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表現(xiàn)。抵不住內(nèi)心的焦慮,在他人主動做事之前,自己已經(jīng)伸手做了,做得多了,丈夫就不得不退出干活的舞臺。這相當于搶了人家的戲,人家不下臺還杵在舞臺上才叫傻呢。
局面已經(jīng)這樣了,怎么辦?示弱呀!別再搶人家的戲,做好自己的本分,需要別人演的時候喊他來就好,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充分發(fā)揮女人柔韌的特性,態(tài)度一定要溫柔且堅定,不管對方演的咋樣都說好。假以時日,他的角色扮演就越來越好,家庭成員就有了男人、女人、孩子,一個女人培養(yǎng)的男孩子就不可能出現(xiàn)婚后還在母親面前穿著暴露的問題。
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事情是有界限的表現(xiàn)。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要有自我邊界。教育心理學上有個“刺猬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xiàn)象。它強調(diào)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父母和孩子如要搞好親子關(guān)系,應該與孩子保持"親密有間"的心理距離、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關(guān)系。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孩子的效果。